•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北京科技周展出上百項成果 科普機器人“小科”受關注

2021-05-26 09:43: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北京5月25日電 (記者 張素)正值北京科技周,5000平方米左右的展區共展出150余項成果,其中一款叫做“小科”的科普機器人受到關注。

  “小科,你知道‘天問一號’嗎?”

  “天問一號是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所研製的探測器,負責執行中國第一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

  “我國什麼時候才能發射飛出太陽系的探測器呢?”

  “2049年我國將有能夠到達距離地球100個天文單位的探測器,在太陽系邊際進行科學探測,預計2024年首次發射。”

  “什麼是天文單位?”

  “天文單位是天文學上的一種距離單位,以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為一個天文單位,一天文單位約等於1.496億千米。”

  ……

  “小科”研製者告訴記者,這些對話來自“小科”和駐足圍觀的孩子之間。事實上,能夠耐心解答科學問題的“小科”係由智譜AI、清華大學和北京智源研究院的團隊聯合完成,背後技術複雜。

  “‘小科’機器人的功能是基於智譜AI底層技術研發。目前,基於深度學習的人工智慧創新已經逐漸觸及天花板,智譜AI的唐傑教授團隊提出了數據融合知識的雙輪驅動人工智慧框架。”項目團隊負責人之一、智譜AI合夥人和高級副總裁左家平解釋,在這一框架下,人工智慧模型兼具了感知和認知的能力,既有歸納能力也能“舉一反三”。

  他介紹説,“小科”的核心組件“智慧科普數字腦”就是依靠這一雙輪驅動的人工智慧框架開發。在“數字腦”的控制下,它可以與公眾進行海量科普知識展示、對話問答,並具有一定的角色感知能力。“小科”的科普能力則來源於海量的網際網路數據,這些數據由大規模知識圖譜協助組織,通過雲服務的方式使得“小科”可以針對不同問題給出最合理的回答。此外,“小科”部署了中國自主研發的超大規模預訓練模型“悟道“,通過其中的認知模型,它可以實現按照不同人設完成問答,並不斷糾錯、學習、長大,成為無所不知的“科普智慧達人”。

  項目團隊成員、清華大學電腦係博士生於濟凡説,“小科”已經學習了百萬級別的知識圖譜,也接入了超大規模的中文預訓練模型,“相比很多其他智慧問答類産品,進一步減少了人工規則,加強了智慧學習和提升能力”。

  項目團隊成員、智譜AI工程師譚棋洋説,為增加機器人對人工智慧模型的相容性,併為機器人定制合適的動作,讓它能在不同的場景裏能用更準確合理的姿勢增加交流的親密性和表達的準確性,團隊重構了機器人底層的交互邏輯。

  “賦予‘小科’智慧的‘科普數字腦’不僅能搭載在實體機器人上,還可以在數字人、全息人、手機和電腦中發揮能力。”左家平表示,智譜AI已與多個科普場館和其他科研、科普機構達成合作共識,共同研發、完善和部署科普機器人,以期讓最前沿的人工智慧技術在中國的科普事業中發揮更大作用。(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