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神州巡禮|湖北:脫貧不返貧、振興不掉隊、奮鬥不服輸

2021-05-22 15:51: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從神農氏的農業起源傳説、屈家嶺燦爛的農耕文化,到“湖廣熟,天下足”,地處華夏腹地的荊楚大地,無不閃耀著璀璨的光芒。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消除貧困、改善民生,讓百姓過上好日子,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新的奮鬥階段,湖北發揚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581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37個貧困縣全部摘帽、4821個貧困村全部出列,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

  乘勢而上,湖北人民正在努力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農業振興、鄉村繁榮、人民幸福的錦繡畫卷正徐徐展開。

  特殊之年,書寫不平凡答卷

  “馬上這一茬香菇收尾了,收入跟預期不差,我們家這一茬香菇種植從4000棒擴大到12000棒,就是因為看準了政府的支援。”家住十堰市鄖陽區楊溪鋪鎮青龍泉社區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戶謝海兵説,他把香菇種植作為“養家的業”,面對疫情衝擊,當地政府電商帶貨促銷,確保了菇農收入不減。

  如今,鄖陽香菇扶貧産業園成為湖北産業扶貧的“標桿”之一。目前,園區種植香菇1000多畝,和謝海兵家一樣,來自18個鄉鎮、980多戶菇農脫貧戶,經歷住了疫情帶來的返貧風險考驗。

  戰“疫”,舉國同心,捨生忘死;疫後,遭遇大汛,再經大考。戰“疫”、戰汛、戰貧,三戰並舉。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關鍵之年,湖北迎來“加試題”,面對特殊考驗,湖北圓滿完成剩餘貧困人口脫貧任務。

  在這背後,是章法有序的佈局打法:

  戰“疫”不誤農時,湖北適度調整作物種植計劃,圍繞疫情防控、春耕春管、農産品銷售等,線上線下指導服務。

  戰汛講究科學,加強研判預警,以“謀”防災,以“技”減災,以“行”救災,及時補種改種,降損失、穩面積、保産量。

  戰貧不降品質,聚焦全省未脫貧的貧困人口、監測邊緣脫貧人口,強化支援幫扶。

  湖北是全國脫貧攻堅戰場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面對世紀疫情、嚴重汛情帶來的“加試題”,黨中央、國務院制定出臺了支援湖北所有政策,國家部委、兄弟省份積極響應號召,紛紛“拉一把”:銷售扶貧産品、對口勞務協作……湖北圓滿完成剩餘5.8萬貧困人口脫貧任務。

  奮鬥之姿,“不服輸”拼出“決不掉隊”

  湖北,有大別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四大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全省37個貧困縣、4821個貧困村,其中9個深度貧困縣、507個深度貧困村,2013年底全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81萬,貧困發生率14.4%。

  面對這一份考卷,答卷的背後,充滿艱辛與挑戰。脫貧攻堅戰的決戰決勝,不僅是鄉親們“一個汗珠摔八瓣”幹出來的,也離不開全省數十萬名鄉村幹部和歷年參與扶貧的25.3萬名駐村幹部。

  他們用腳丈量荊楚大地田間地頭,換來日新月異變化——

  鄂西北邊陲,鄖西縣湖北口回族鄉,返鄉大學生村支書翁新強帶頭髮展的五味子産業,已經輻射鄂陜兩省三縣18個鄉鎮的60多個村,累計帶動回漢兩族群眾發展五味子種植基地3500余畝,相關産品銷售額達1200余萬元,累計帶動鄂陜兩省700余戶實現增收脫貧。

  他們舍小家顧大家,一顆心全撲在貧困村——

  臨近退休的漢江師範學院副教授金梅紮根離家300公里之外的竹山縣柳林鄉公祖村。在這個竹山縣南部最偏遠的鄂渝交界深山村莊,金梅鑽溝爬山、走村訪戶,走到哪就把笑聲帶到哪。

  他們用真心真情,贏得了群眾的信任——

  “這個姑娘能吃苦、有辦法。”説起“85後”駐村幹部王慶年,竹溪縣匯灣鎮榮玉村的村民無不點頭稱讚。此前,村民們看到從武漢來的扶貧女幹部帶著老人和兩歲的孩子時,心裏直打鼓。3個月後,村裏的茶産業就有了眉目,她還帶動農戶發展養蜂、貢菊和食用菌等産業。幹勁十足的王慶年,駐村到期後又主動提出延期一年。

  在脫貧攻堅中踐行初心使命,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來貧困群眾的“幸福指數”。據統計,截至2020年底,湖北省共有96名幹部為扶貧獻出生命,他們忙碌的身影,永遠定格在崇山峻嶺之間,也定格在貧困戶心中。

  回望過去這段“太難了”的時光,湖北人民以不勝不休的決心、“滾石上山”的幹勁、闖關奪隘的氣魄,努力做到了疫情防控不放鬆、脫貧攻堅不耽擱、小康道路上不掉隊。

  希望之光,精準施策推進鄉村振興

  新時代的脫貧攻堅,必須把脫貧品質放在首位,確保脫貧成效經得起歷史檢驗。

  對症下藥、靶向治療,才能“拔窮根”,産業振興正是“授之以漁”的關鍵之法: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所有貧困村、貧困戶至少發展一項産業或者參與發展一項産業。立足實際精準施策,不求“高大上”,但求“特綠優”。

  在監利市朱河鎮工業園開發區的“中國蝦谷”監利小龍蝦交易中心,58家經營戶的車間裏,工人們忙著分揀小龍蝦,裝冰打包。每天70多車的小龍蝦從這裡發往全國各地。

  依託各地資源稟賦和産業發展基礎,全省37個脫貧縣已形成54個扶貧主導産業、2060個龍頭企業,創建12個現代農業産業園、85個省級休閒農業示範點,初步實現村有扶貧産業、戶有致富門路。

  農業産業投入週期長,貧困戶抗風險能力弱,如何保持穩定脫貧不返貧?

  咸寧市通城縣聯合太平洋保險公司在全省創設第一份“減貧防貧保險”,率先成立減貧防貧服務中心,篩選納入監測對象3725戶,至2020年底,累計投入減貧防貧保險600萬元,支援356個家庭惠及1650人,有效阻止了臨貧易貧人群致貧返貧。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的起點。“住著這麼漂亮的房子,跟原來比起來,不曉得好到哪去。”72歲的何協兵是通城縣關刀鎮高衝村脫貧戶,負責清掃安置點旁的街道和池塘,一年有1萬元的工資,其餘時間還能種菜、唱戲。

  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後,湖北“三農”工作重心正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新的起點上,湖北正全力推進脫貧地區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確保脫貧不返貧、振興不掉隊。

  廣袤的江漢平原上,吃湖北糧、喝長江水、品荊楚味,正成為吸引遊客的熱點。荊楚派風格的美麗鄉村,讓人們記得住鄉愁。從貧困到小康,奮鬥換來的幸福必將格外香甜。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