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強國建設中創新轉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説,“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文化強國,意味著國家文化強大。文化強大,意味著文化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引領力,一言以蔽之,具有強大的文化軟實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包括源自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獨具特色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蘊含著十分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修為、政治智慧、軍事謀略等,具有許多超越時空、跨越國度、具有當代價值、富有永恒魅力的文化基因。對於今日中國人的道德修養、品格砥礪、志向樹立、智慧提升、治國理政,對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精神滋養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崇尚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天下情懷;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陸游“位卑未敢忘憂國”、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決心;有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恪盡職守的獻身精神;有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氣節。
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豐富的“民本”思想。周公的“敬天保民”“敬德保民”;孔子的“仁者愛人”“親親而仁民”“修己以安百姓”“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得天下”之道在於“得其民”“得其心”,“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管子強調“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荀子的“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賈誼的“民為國本”“民為政本”“民者,萬世之本”;《尚書 五子之歌》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魏徵的“君依於國,國依於民”;柳宗元的“吏為民役”;黃宗羲的“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等等,都是中國民本思想之精華。
三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豐富的治國理政思想。例如,有“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理念;有“國有四維,禮義廉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的德治思想;有“緣法而治”“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為政以德”“明德慎罰”的德治法治相結合的主張;有“公生明,廉生威”“廉政勤政”“重典治貪”的廉政思想;有“以銅為鏡”“以古為鏡”“以人為鏡”的鑒史執政思想;有“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力戒“刻舟求劍”,“不法先王之成法”的改革創新思想;有“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清談誤國”的實幹興邦思想;有強調“同心同德、群策群力”“集思廣益”的執政理念;有“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國雖大,好戰必亡”的治理國家的辯證思維; 有“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協和萬邦”“合縱抗橫”的外交戰略;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戰略謀勝之道;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治國人才的成長路徑。
四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豐富的倫理道德思想。例如,有“慎獨自律”“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聞過則喜”“吾日三省吾身”的自律原則;有“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見賢思齊”的虛心學習精神;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高尚原則;有“和而不同”“尚中貴和”“禮之用,和為貴”的和諧包容理念;有“守望相助”“同舟共濟”的團結友善品質;有“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小信誠,則大信立”“言必信,行必果”的誠信思想;有“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有“內外兼修”“厚德載物”的修身理念;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學習方法;有“經世致用”“知行統一” “內聖外王”的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有“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行高致遠思想;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自力更生、不懈奮鬥的精神。
以上四個方面的中華傳統文化堪稱精華,因為這些內容都可以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價值永恒,都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這四個方面雖然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全部,但足以看出其為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源頭活水;足以看出其對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豐富和促進人類文明的巨大意義;可以管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博大精深,可以意識到其對中華民族發展及文化強國建設之無比珍貴的意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説:“我們説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説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那麼,如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一是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牢把握文化強國的社會主義方向,旨在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的相融性。二是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轉化和創新的對象必須是優秀的傳統文化而不能是傳統文化的糟粕。三是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並使之融入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四是要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於文化強國戰略目標,對內有利於凈化靈魂、凝心聚力、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完成好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對外有利於反映中國立場、體現中國智慧、展示中國形象、傳播中國價值的理念。五是要緊貼時代和實踐的變化。時代和社會都變了,人們的社會角色、分工、實踐、交往方式都變了,審美的標準、興趣和接受資訊的平臺渠道等都和古人大不一樣了。當此之時,必須善於以現代人容易理解、喜歡接受的方式進行創新轉化,這樣才能受歡迎、易接受、入心腦、利傳播、化踐行。六是通過學校教育、理論研究、輿論宣傳、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網路傳播等多種方式,創新和轉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宣傳,使之融入生産和生活。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現代價值,使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以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方式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社會生産和人際交往中;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引導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的重大意義。只有使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國民教育各個領域、各個環節,與人民生産生活深度融合,才能使文化強國堅不可摧,具有長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本文係湖南省智庫專項課題“新時代湖南全面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對策研究”(18ZWA16)、“中部崛起中湖南軟實力崛起研究”階段性成果)
(作者係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