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習近平和廈門大學的故事

2021-04-07 08:44:00
來源:國際線上
字號

  【學習小組按】

  4月6日,習近平致信祝賀廈門大學建校100週年,向全體師生員工和海內外校友致以熱烈的祝賀和誠摯的問候。

  習近平在福建任職時的第一站就是廈門。這期間,他和廈門大學結下了深厚情緣。

習近平和廈門大學的故事

  圖源:新華網

  一

  在廈門工作時,習近平的秘書是廈大畢業的碩士生,他經常通過秘書或其他渠道聯繫廈大的知名教授,向他們借閱名著或登門請教。

  這其中,有一位外籍教授潘維廉。他從1988年起就在廈門大學任教,在廈門居住多年,是第一位定居廈門的外國人,也是福建省第一位外籍永久居民。

  1999年,來中國已經10多年的潘維廉不幸罹患癌症,當時病情很嚴重,他一度感到絕望。就在這時,時任福建省代理省長習近平託人帶著鮮花前往醫院探望,這令潘維廉感到很意外,他完全沒想到一省之長還對一名廈大老師的病情如此牽掛。

習近平和廈門大學的故事

  1999年潘維廉在香港一家醫院接受癌症手術,和家人在一起。(圖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2001年11月,習近平親自為潘維廉頒發“福建省榮譽公民”證書。那天晚宴,潘維廉夫婦與習近平同桌用餐,他們聊了近2個小時。談起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習近平説,你已經寫了一本談廈門的書,那是你第二個家,你也要寫一寫泉州,那是你第三個家。

  2018年底,潘教授以一個外國人視角記錄中國改革開放的新書出版,他給習近平寫了一封信,並隨信寄送了這本書。2019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給他回信,感謝這位“不見外”的教授把人生30年的寶貴時光獻給了中國教育事業。信中用的一句祝福語:“全家‘福安’、 一生‘長樂’”,因巧妙嵌入了兩個福建地名,成為福建當年最流行的拜年語。

  廈門大學還成了習近平在當地任職期間的重要智庫。當時,廈門經濟特區經過5年建設,進入發展新階段,迫切需要一個發展戰略作為決策指南。作為分管計劃工作的副市長,習近平廣泛邀請包括廈門大學在內的各地專家學者,為廈門發展獻計獻策。經過廣泛調研和反覆論證,歷時一年半制定了《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這是中國地方政府最早編制的一份縱跨15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

  二

  習近平不僅喜歡和廈門大學的專家教授交流,還喜歡和年輕人交朋友。

  當年,習近平專門抽出時間到廈門大學參加以“《資本論》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現實指導意義”為題的一次小範圍座談。他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對社會的廣泛了解,給與會的青年教師和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習近平和廈門大學的故事

  王亞南(圖源:新華網)

  習近平曾透露,他在下鄉時,通讀過三遍《資本論》,最喜歡的一個譯本就是原廈大校長王亞南翻譯的版本。當他聽説廈大經濟係把《資本論》三卷原著列為必修課時,非常肯定這個做法:“學原理、讀原著是接觸馬克思主義的最佳方式。”

  1986年中秋節前的一天,習近平騎著自行車,帶著兩盒月餅到廈門大學學生宿舍,請同學們吃月餅,一起過節,令這些遠離家鄉的同學們感受到了大哥哥般的溫暖。

  “……各方面的來信積案如山,遲遲復信請原諒。可以找個時間聊聊,我也要向你們這些八十年代的大學生學習。”

  這是習近平給廈門大學學生張宏樑的回信。原來張宏樑高中同學的姐夫是習近平的一位友人,他有一些如何推進改革、擴大開放的觀點想和習近平分享。於是,他寫了厚厚的一封信,特別叮囑張宏樑親自交給習近平。張宏樑就給習近平寫了一封信,期待能見上一面。

  見面地點就在習近平的宿舍,兩人聊了很久,張宏樑至今對習近平的一段話記憶猶新:“你們雖然讀了很多書,但書裏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眾實踐結合,才能把水分擠掉。要給書本上的知識擠擠水,才能得到知識幹貨。”

  後來,習近平帶張宏樑去地處廈門海防最前線的何厝村調研,指導他去正定進行旅遊經濟學的社會實踐,甚至親自幫他修改關於正定土地集約化的畢業論文。

  張宏樑畢業時,習近平在他的畢業紀念冊上寫下了“志存高遠,行循自然”八個字。他叮囑張宏樑説:“這八個字,你要好好體會,立志的同時,要務實、要實幹。”

[責任編輯: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