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摒棄“期刊崇拜”,讓教師評價回歸“本真”

2021-04-06 09:28: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摒棄“期刊崇拜”,讓教師評價回歸“本真”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高校教師隊伍的數量增加、素質不斷提升、結構得到優化,通過人才保障的方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援。但同時也應看到,在大發展與大變革的同時,高校教師隊伍建設在新時期也同樣面臨著大學組織環境變化、人才競爭激烈、體制與學術制度變革等方面的挑戰。把握機遇,迎接挑戰,需要我們在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推進過程中抓住改革推進的關鍵性要素,對改革過程中的核心問題進行理性判斷與充分預估。

  直面“堵點”,久久為功,築牢師德高地

  師德師風是評價高校教師隊伍素質的首要標準,決定了高校教師對教育實踐的態度、情感與價值觀。近年來,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得到了推進與落實。但與此同時,也存在著諸多不可回避的制約因素。

  高校雖能夠將師德師風作為教師考核評價的首要標準,但無論是在優選評價還是履約評價過程中,師德師風主要還是以底線為主導,缺乏分類分級評價標準,對師德履行的引導性與激勵性仍不足。

  在當前高校師德師風建設過程中我們要突破傳統思維定式,要以整體、系統思維進行推進,將其置於歷史性發展進程之中。師德困境不能單獨以規制和道德懲戒來解決,要將傳統與現實、規則與境界相結合,一方面要厚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尊師重教”“良知良能”“見賢思齊”等德性精神,另一方面,高校師德建設要積極引導教師在道德觀念、情操與品質方面的自覺構建,推動外在道德規範向內在信仰的轉化,使教師葆有熱愛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在高校具體考評中也要對師德評價機制進行進一步細化、差異化與水準化,對在師德師風方面表現傑出的能夠得到真正認可與激勵,同時發揮政策與輿論的積極導向效應。

  解決“難點”,持續發力,激發專業活力

  教師的專業素質能力是高校教師綜合素質能力的核心。在高校的改革發展過程中教師的業務能力與育人水準是一項重要工作。隨著新時期的一系列改革的推動,我國高校教師在專業水準以及立德樹人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問題與挑戰。由於高校教師在早期的專業化訓練時期較為傾向於學者而非教學者,加之高校的薪酬、晉陞等政策傾向,教師以科研為本的行動偏好尤為明顯,尤其在部分高校非升即走的制度壓力下,科研與教學之間形成了一種零和遊戲的狀態。部分教師在教育理念及方法提升方面積極性不高,立德樹人的能力與水準亟須提升。

  與此同時,由於受到現有高校招聘中“學者是良師”的價值預設影響,在招聘考核中較為重視學位與科研成果,對本身在教育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較為缺乏的新教師來説未來教學困難重重。

  對於高校教師專業素質能力問題的審視,需要理性平和的心態,要通過制度來構建“教”與“研”的相容機制。對青年教師在注重其學術發展的同時也要對教學進行強化訓練,初期適當減輕教學工作量,開設少而精的課程,建立教師與學者的雙重認同。要在專業素質結構方面下大功夫,在研究生教育中融入教育類課程內容,在職業初期強化教育實踐訓練,縮短教師專業成長週期。在高校教師發展支援方面,要將高校教師發展中心建實、建強,通過教學共同體組建、多樣化課堂教學活動等多種形式,在高校教師專業發展領域發揮領頭羊作用。

  抓住“痛點”,標本兼治,回歸評價本真

  高校教師評價對於學校管理、人力資源開發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其成效也直接關係到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以評價推動高校教師發展已成為提升大學品質與效益的重要手段。評價已從簡單的管理工具逐漸上升為一種文化,深深地影響著高校教師的學術方式、生存與發展。項目與論文的多寡與層級成為考核及職稱晉陞的重要標準,呈現出幾家歡喜幾家愁的樣態。現今高校教師評價的合法性基礎,主要由可量化、可觀測及主觀判斷中的指標化與要素化構成。這種客觀的學術評價從原有的計數方式日益轉向了引用頻次,期刊的影響因子、分區及排名,進而形成精緻化的計數模型。

  從本質看,評價是否客觀,除了量化模型構建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學術研究深層次的學術品質。如果忽視學術品質,就會使學術人員“依標而術”,甚至“投機取巧”,其直接後果不僅體現在週期長、風險高、創新性研究會日益減少,同時也容易使技術理性沖淡大學對真理的追求與堅守。

  當前我國教育評價領域進行了深入改革,新的部署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未來的改革要基於學術研究價值本身,始終恪守求善求真的內在價值與社會發展的外在價值,摒棄“期刊崇拜”,破除學術成果的物化導向,使高校教師能夠持之以恒、平心靜氣地做好學術研究,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作者:張媛媛、于洪波,分別係山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博士,教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