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圍繞低碳生態 江西書寫綠色發展絢麗答卷

2021-04-06 09:05:00
來源:科技日報
字號

  本報記者 寇 勇

  仲春時節,走進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文峰鄉柯樹塘,吐著新綠的小草和英姿勃發的松林鋪滿了一座座山包,山包間成片的光伏發電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很難想像,這6平方公里區域曾經是廢棄礦山,慘不忍睹。

  無獨有偶,在350公里外的撫州市南城縣上唐鎮,一座纖塵不染的現代化企業包裹在青山綠水間,人們同樣難以將之與年産熟料150萬噸、水泥100萬噸的傳統水泥企業聯繫在一起。因為,這裡的每一個生産環節,都堅守迴圈利用、綠色低碳、安全環保的技術應用。

  來自江西省生態環境廳的數據顯示,“十三五”前四年,江西全省碳強度累計下降20.48%、提前完成下降19.5%的目標任務。不僅如此,在大型活動中累計開展碳中和10次,使用江西本省林業碳匯抵消碳排放5900噸,碳中和抵消量位居全國第一。

  “三同治”與“生態+”

  “想想過去灰塵漫天真是造孽,看看現在空氣香甜體健身康。”每逢有人前來果園遊玩參觀,性格開朗的韓先林都要重復他自編的順口溜。

  老韓曾經是江西贛縣陽埠鄉的一個礦老闆,6年前在政府統籌規劃和科技特派員的幫助下,他在300多畝廢棄的稀土尾礦上種植臍橙和沙田柚進行生態修復,如今進入盛果期的果園每年給他帶來純收入超過80萬元。“當年開山挖礦,如今種樹栽果,不僅環境好了,收入也不低。”他感慨地説。

  江西贛南有“稀土王國”和“世界鎢都”之稱,由於歷史原因,2012年之前,贛南全域涉及廢棄稀土礦山302個,被破壞的山林面積達97.34平方公里。與此同時,贛南又是我國南方丘陵山地生態重要屏障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其水源涵養和水質凈化功能對江西省和珠三角區域都有重要的意義。

  “十三五”伊始,在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援下,贛州市痛定思痛,以“刮骨療傷”的勇氣,將廢棄礦山治理與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修復融為一體,開始了一場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旗幟的低碳經濟保衛戰。

  通過科學規劃設計,在全國率先設立生態執法局“組團攻堅”的基礎上,贛州市與國內數十家科研團隊展開闔作,開發應用多種研究成果,堅持“山上山下同治、地上地下同治、流域上下游同治”的綜合治理模式,立足中央蘇區與扶貧攻堅區等區域特點,積極探索“生態+旅遊”“生態+産業”等發展模式,一座座廢棄礦山開始了點“綠”成“金”的綠色蝶變。僅以尋烏縣為例,2020年全縣廢棄礦山植被覆蓋率由10.2%提升至95%,其中“生態+光伏”年收入便達3970萬元。

  從120公斤到1200公斤

  “2007年我們入行時,光伏發電行業平均成本高達每瓦60元,折算成度電成本高達3元左右,是火電成本的約10倍。在當時,光伏電力是名副其實的‘奢侈品’,老百姓很難用得起,換句話説,持續降低成本是光伏的生命線。”賽維集團技術研究院經理李建敏説。

  降低光伏産業鏈成本的重要環節之一,是不斷做大硅錠,使得單位硅錠耗能持續下降。自21世紀初以來,我國光伏行業及其鑄錠爐設備發展迅猛,單爐産量從120公斤,到450公斤、660公斤。

  2013年11月,以賽維為依託單位組建的國家光伏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通過了科技部驗收,此後,在光伏裝備創新的征途中,這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猶如一匹奮力揚蹄的“黑馬”。

  2020年12月,由中國科學院院士陳仙輝團隊和賽維技術團隊合作研製的世界首個旋式鑄造單晶爐成功問世,其全單晶出材率達56.8%,單爐硅錠重量可達1200公斤。經測算,相比傳統直拉單晶工藝,旋式鑄造單晶爐製造的單晶成本大幅降低20%,耗能也僅為前者的23%。簡而言之,2019年我國單晶矽産量23.8萬噸,如果全部換成旋式鑄造單晶爐來生産,那麼可以再減少38.3億公斤碳排放。

  光伏裝備技術和硅晶體生長技術的顛覆性改變,在折射出中國光伏降本艱辛之路的同時,對光伏高品質發展和光伏發電的普及應用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要抓住國家大力發展新能源産業的重大機遇,把握全球光伏産業發展趨勢,加快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的研發應用,切實把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數轉化為最大增量,為加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作出貢獻。”3月19日,江西省省長易煉紅在賽維集團調研時如是強調。

  把生態特色做“特”、把企業優勢做“優”。從贛州全國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到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創新傳承試驗區;從國家首批生態文明試驗區,到風起雲湧的“兩山理論”踐行浪潮,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窗口期,贛鄱大地正在以抓鐵留痕的姿態,書寫低碳經濟的絢麗答卷。

[責任編輯: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