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深刻把握“江山” 與“人民” 的辯證關係

2021-04-02 09:16:0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字號

  2021年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歷史充分證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係黨的生死存亡”。這一重要論述既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通俗表達,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傳承弘揚,更是對我們黨執政經驗的深刻總結,充分闡明瞭“江山”與“人民”之間的辯證關係,有力揭示了執政基礎與人心向背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們必須深刻把握“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內在邏輯,充分明確其實踐要求,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推向新的境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磅薄力量。 

  第一,江山的立場是人民,人民江山為人民。在中國,要把握“江山”與“人民”的辯證關係,就必須了解中國共産黨的初心和使命,從而更好地把握中國現實,體會人民訴求。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性、原則性的問題,也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産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中國共産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終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我們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她團結帶領廣大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歷史和人民之所以選擇了中國共産黨,就是因為她始終堅守人民立場不動搖,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從這個意義上説,我們的紅色江山體現出鮮明的人民性特徵。 

  第二,人民是江山的主體力量和深厚根基。人民群眾不僅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而且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毛澤東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鄧小平同志曾説,“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忘記了人民,脫離了人民,我們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會一事無成”。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間是山河最好的見證者,人民是偉大時代中真正的英雄。正因為深深植根於人民之中,緊緊依靠人民,並善於從人民的實踐中汲取力量,我們黨才能始終歷經磨難而不斷奮起,才能建立和鞏固屬於人民的紅色政權,創造出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我們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前所未有。如何在治國理政中更好地化解這些風險和挑戰,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並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沿著正確軌道穩健前行,是擺在中國共産黨人面前的重大課題。“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是黨執政的最大底氣,也登錄 京公網安備11000002000001是黨執政最深厚的根基。我們始終堅信,有了人民的支援和信任,有了人民的團結和奮鬥,中國共産黨人就一定能無往而不勝。 

  第三,人民與江山密不可分、有機統一。江山是人民的江山,人民的江山由人民執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體現了“人民”與“江山”的有機統一,詮釋了中國共産黨與人民群眾風雨同舟、血肉相連、命運與共的親密關係。從播下革命火種的小小紅船,到領航復興偉業的巍巍巨輪,中國共産黨之所以能從成立之初的幾十人到如今發展壯大成為世界第一大執政黨,靠的就是始終與人民緊密聯繫在一起。我們黨總是把人民群眾的冷暖記挂心間、把百姓的事情放在心頭,全心全意為人民謀福祉,因而能贏得百姓的愛戴與擁護;人民群眾也把共産黨人當作自己的親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僅夯實了我們黨的執政基礎,也為江山的鞏固提供了堅實保證。我們黨是人民的主心骨、定盤星、壓艙石,人民是黨的靠山、黨的根基、黨的血脈。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江山”與“人民”不僅體現了相互支撐,而且實現了良性互動。在前進的道路上,我們黨只有始終堅持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人民的日子才能越過越好,人民的江山才能永固長青。 

  第四,矢志不渝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既是鏗鏘有力的宣示,也是行動實踐的指南。目前,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我們已解決了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創造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今天的中國人民,懷揣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正意氣風發、豪邁自信地朝著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闊步前行。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必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在實際工作中,“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就是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時刻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真正推出務實舉措解民憂、紓民怨、暖民心;就是要緊緊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與首創精神,不斷發揮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做到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就是要堅持人民共用和人民評判,始終以人民是否滿意為標準,在縮小貧富差距、促進共同富裕上下功夫,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唯其如此,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姿態才能更加自信從容,萬里江山才能更加錦繡壯美,中國人民才能更加富足安康。 

  (作者單位:廣西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林柏成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