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為高原群眾健康保駕護航(中國道路中國夢)

2021-04-02 09:07: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健康,連著千家萬戶的幸福。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對高海拔地區來説,群眾的衛生健康問題,既是影響致富的重要因素,也關乎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何讓青海地區老百姓就醫方便可及,穩步提升健康水準,牽動人心。

  2019年底,我作為中組部第二十批援青博士服務團成員,從北京醫院來到西寧,挂職擔任青海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初到此地,高寒缺氧導致的憋氣胸悶,是首先要克服的困難。在這片熱土上,有“兩彈一星”精神的鼓舞,有玉樹抗震救災精神的感召,我更加堅定了援青的初心,決心吃苦不移志、攻堅不畏難。

  做好健康扶貧,為高原群眾健康保駕護航,是醫務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去年夏天,青海省啟動包蟲病手術患者“清零”行動。為有效推進包蟲病的臨床、科研等工作,我們規劃構建起臨床數據平臺和患者資訊管理系統。在這一年時間裏,我跑遍了青海省所有的市州,其中最高的縣海拔4300米,我們團隊指導和主刀了100余臺手術、轉診了150余臺手術。每到一地調研、每開展一台手術,都為當地群眾解決了實際問題,也為在全省範圍內“清零”包蟲病打下了基礎、做好了準備。

  患者痊癒、群眾健康,是最大的欣慰。22歲的藏族女孩卓瑪,患了包蟲病,肝臟上的病灶有兩個拳頭大,侵犯了肝臟血管和膽管,手術異常困難,多家醫院都因為手術複雜、風險太大而放棄。看到患者花季的年齡、渴求的眼神,一份責任感油然而生。經過仔細評估和週密準備,我和同事們經過7個小時的艱苦手術,終於完整切除了病灶。在青海的日日夜夜,通過團隊的努力,我們親眼看到了很多群眾擺脫了病痛,臉上綻放了笑容。有的群眾治好了病,恢復了勞動能力,靠雙手致富,不再因病致貧返貧。應該説,日趨完善的醫療服務和保障條件,讓越來越多群眾有了健康的身體,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幸福指數穩步增長。

  作為醫生,我能親身參與救治病人的次數是有限的。高原醫療資源缺乏、醫療水準薄弱,著眼于提高醫療人才的整體水準,需要下更大功夫。為此,我將診療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與當地同事分享,穩步提高當地肝膽胰外科的治療水準;注重臨床教學工作,手把手傳幫帶,提高教學品質,讓更多學生強起來。重在理論與實踐結合、臨床與教學共進,把學到的、掌握的臨床知識留下來,讓更多人受益,讓幸福安康常在。

  “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我曾在博士團之歌裏填詞道:“年輕的追夢人奮鬥正當年,把汗水和淚水灑在美麗三江源,時代的驕子啊再譜新詩篇,用智慧和勤奮建設我們美麗家園”。在高原奮鬥和成長的經歷,是我一生的驕傲和財富,也激勵我無論在哪個崗位上,都始終把群眾健康放在心上,時刻為治病救人而準備行動,為建設健康中國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為北京醫院普外科副主任醫師)

  本版郵箱:rmrbpl@163.com(來稿請註明欄目名)

  《 人民日報 》( 2021年04月02日 07 版)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