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産業化打穩致富根基 非遺之花綻放天山南北

2021-03-21 08:54: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非遺之花綻放天山南北

  本報記者 耿丹丹

  新疆,曾被譽為古絲綢之路上的明珠。多文化交匯,多民族聚居,讓這裡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富集區。塔城市塔塔爾族傳統糕點製作技藝、喀什土陶、民族樂器製作……新疆各級政府公佈的非遺代表性項目有4600余項,其中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超過80項、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10多項。新疆維吾爾木卡姆、瑪納斯、麥西熱甫則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

  多年來,新疆通過法治保障、政策扶持、非遺展示等多種形式做好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同時,非遺扶貧在助力新疆精準脫貧中發揮了積極作用,讓廣大農牧民群眾從中增收致富。

  産業化打穩致富根基

  近年來,為推動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新疆把非遺保護傳承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有機結合,讓非遺活起來,變成生産力,非遺産業助力打穩致富根基。

  在位於新疆墨玉縣喀爾賽鎮巴格其村的文化扶貧項目“非遺+工坊”內,海如麗尼薩巴克爾正忙著製作都塔爾(維吾爾族傳統彈弦樂器)。“我在這裡不僅學會了製作技藝,還有了穩定收入,月工資2000元。”海如麗尼薩巴克爾説。

  這家工坊主要從事新疆特色民族樂器研發製作及銷售,負責人是民族樂器製作的第五代傳承人買合木提夏克。近年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墨玉縣教育局駐墨玉縣喀爾賽鎮巴格其村“訪惠聚”工作隊發揮自身優勢,引進和田買合木提夏克民族樂器有限公司發展非遺扶貧工坊。通過“公司+非遺+工坊+農戶”的方式,買合木提夏克親自教授村民制琴技術,並將當地果木原料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帶動村民就近就業、穩定增收。

  買合木提夏克説:“現在工坊有20多人就業,每年要製作樂器7000余個,員工月工資從1500元到6000元不等。下一步計劃擴大規模,增加員工,帶動更多人增收。”

  而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村——阿克蘇地區新和縣依其艾日克鎮加依村,小樂器已經“奏響”了致富曲。

  “我們家已經有五代人傳承製作民族手工樂器,每年大小樂器能製作1500多個,已經賣到了全國各地。”民族樂器製作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艾依提依明説,他從小跟著父親學習,會製作20多種民族樂器。

  在這個有名的“樂器村”,前些年卻因為産品銷路不穩定,村裏的年輕人不願再傳承樂器製作技藝。當地政府鼓勵和支援像艾依提依明這樣的傳承人建立工作室,成立樂器製作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規模化製作車間,線上線下拓寬銷售渠道。通過扶貧工作和非遺傳承融合,加依村在2018年摘掉貧困帽。

  阿克蘇地區民政局駐新和縣依其艾日克鎮加依村“訪惠聚”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彭亮説:“通過逐步向規模化經營轉變,村裏非遺産業逐步做大做強,群眾每人平均收入從2014年的2000余元,已經增加到9000余元。”

  技能培訓拓展增收本領

  “我們這幾年都會定期開展培訓,保護塔城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和發揚。”塔城地區非遺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黨韞説。

  近年來,新疆各地每年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産培訓,幫助傳承人進一步擴大教學、傳承與展示活動。

  塔城地區是少數民族集聚的邊境地區,因此也形成了多元融合的民族文化,有著極其豐富的非遺資源。全地區有文化遺産項目760余項,其中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14項。今年1月,塔塔爾族傳統糕點製作技藝成功入選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今年,我們還計劃錄製傳統糕點製作技藝的視頻,讓更多人了解這項非遺製作技藝。”黨韞説。

  “一把好的木勺必須選用樹齡20年到30年的杏木雕刻,這種木勺不僅質地細膩、結實耐用,還能散發出一種天然的杏香味。”在柯坪縣蓋孜力克鎮庫木魯克村“非遺永流傳”民族民俗技藝課堂上,自治區非遺柯坪木勺代表性傳承人買買提卡德爾説。

  2018年,新疆將“柯坪木勺”列入少數民族傳統手工技藝産業化發展項目目錄,同時將其列為扶貧項目,項目獲批資金100萬元,用於開展傳承人培訓、作坊改造、購置製作工具、推廣銷售等。

  柯坪木勺作為當地獨具特色的手工藝品,通過非遺文化傳承人融闔家族傳承與師徒傳承的方式,開設“非遺永流傳”民族民俗技藝課堂傳播推廣木勺加工技藝,目前共吸納“徒弟”40余人參與木勺製作,確保非遺文化傳承發展“後繼有人”。

  在莎車縣,2名喀群賽乃姆傳承人、23名縣級民間藝人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培養了近60名“徒弟”,以更好推動喀群賽乃姆的傳承和發揚。

  喀群賽乃姆是一種維吾爾族傳統歌舞表現形式,主要分佈在喀什地區的莎車縣,喀群賽乃姆已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非遺項目。莎車縣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遊局文化藝術股股長李毅林説:“2021年,我們計劃借力上海援疆,組織縣裏的民間藝人進行交流演出,同時繼續增加對民間藝人的生活補助,讓他們全身心投入到藝術創作與文化傳承中。”

  線上線下搭建銷售平臺

  為讓新疆非遺“走出去”,每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及春節期間,新疆都會組織開展百餘項特色鮮明、互動性強的非遺文化和旅遊展示宣傳推廣活動,展示全疆各地特色非遺項目,為非遺産品“創品牌”搭建銷售平臺。

  2020年6月,新疆舉辦了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産購物節線下活動,剪紙、柳編、面塑、桑皮紙等非遺産品展出。同時,新疆各地還通過直播帶貨方式進行展銷,依託淘寶、拼多多、京東等平臺開設“新疆非遺館”。

  今年春節期間,自治區文化館聯合全疆各地州文化館,採取線上線下、雙線互動的方式,開展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鄯善縣文化館舉辦的“非遺産品線上銷售”、托克遜縣文化館舉辦的“非遺購物”等系列活動,進一步拓寬了非遺産品銷售渠道,讓更多人參與非遺保護、共用非遺保護成果。

  今年3月初,烏魯木齊二道橋大巴扎非物質文化遺産館在烏魯木齊二道橋大巴扎簽約落地。該館一期建築面積超過600平方米,計劃引進10個非遺項目,計劃于5月正式開館。

  據悉,已有毛皮畫、寶石畫、剪紙、面塑、糖塑、文創手工藝術品等7個非遺項目簽約落戶二道橋大巴扎非遺館。館內將設置非遺産品展示銷售區、互動體驗場景打卡點、現場製作直播區、教學活動區等。遊客在這裡能夠選購非遺産品,並和非遺傳承人面對面交流。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