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走近全國脫貧攻堅楷模夏森 是什麼讓她對素不相識的貧困學子傾囊相助?

2021-02-27 12:49: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央廣網北京2月26日消息(記者車麗 江西臺記者李先)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在25日舉行的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向十位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獲得者頒授了獎章、證書、獎牌。頒獎過程中,出現了極為感人的一幕。98歲高齡的夏森坐著輪椅,被工作人員推上臺。她先後兩次顫顫巍巍地用手撐著輪椅扶手,試圖起身向習近平總書記致意。看到老人的舉動後,總書記輕拍她的肩膀,俯身向她頒授證書。這一幕在現場引發熱烈掌聲,同時也透過直播畫面,讓眾多網友熱淚盈眶。

  夏森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外事局研究員。多年來,她一直過著艱苦樸素的生活,離休後仍然心繫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累計捐出自己靠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203.2萬元,用於改善陜西省丹鳳縣、江西省上猶縣貧困鄉村學校的教學條件,其中100萬元設立“夏森助學金”,目前已經資助182名貧困大學生圓了“大學夢”。是什麼讓她對素不相識的貧困學子傾囊相助?在這些學生眼中,她又是怎樣的一位“夏森奶奶”呢?

  98歲的夏森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外事局研究員,離休後的她將自己的晚年生活全部投身到脫貧攻堅的事業中,這一幹,就是15年。與夏森共事30年的老同事曹啟璋提到,夏森1938年就奔赴延安投身革命,老區生活特別是教育有她深切的牽掛。“她初中還沒有畢業,到了延安,當時算是一個小老師,一邊做一邊學,但還是覺得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所以她覺得社會要發展,年輕人要有知識有文化,並且在我們社科院經常和我們説,要多看書多學習。”曹啟璋説。

  “不能讓孩子在教育上吃苦”“扶貧先扶教,治窮先治愚”,這是夏森埋藏于內心的信念。2006年,她第一次到陜西省丹鳳縣走訪丹鳳縣龍駒寨鎮西街小學,簡陋的教學環境讓她難過不已。

  “她當時馬上就跟別人借了兩萬塊錢,給學生買了桌椅和字典。”曹啟璋回憶。

  兩年後,夏森又拿出2萬元,以此獎勵優秀少先隊員和“三好學生”。不僅如此,她再次捐資20萬元,建起了陜西省丹鳳縣龍駒寨鎮趙溝小學教學樓。25日晚,記者採訪了趙溝小學的校長李保英。

  李保英説,新落成的學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個學校建了8間兩層。當時的學校是土木結構的房子,一個是不安全,一個光線比較差。冬天冷夏天還曬。過去的學生,自己要提一個火爐子。環境一改善後,教室都配備了取暖設備。過去孩子操場灰頭灰臉,現在達到腳不粘泥,可以説舊貌換新顏。”

  從2006年開始,夏森便在中國社科院的兩個定點扶貧縣——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和江西省贛州市上猶縣堅持捐資助學。2013年,夏森又拿出了多年的積蓄,捐資100萬元設立了“夏森助學金”,為兩個貧困縣的建檔立卡戶提供資助,幫助家庭貧困大學生和高三學生上學,目前已經資助182名貧困大學生圓了“大學夢”。

  江西省上猶縣的賴厚芳就是其中之一,2016年大一時接受夏森基金資助,持續到2020年大學畢業,她選擇成為一名援疆教師。“從我第一次接受夏森奶奶的資助開始,我內心裏暗暗地下定決心,以後一定要學習夏森奶奶這種樂於助人的大愛精神,在我畢業後面臨擇業時,我果斷選擇遠赴祖國邊疆,去祖國最需要我的地方。”賴厚芳説。

  “夏森”這個名字,在很多受資助的孩子心中是理想和信念的傳承。陜西省丹鳳縣下灣村的張磊(化名)2015年考取清華大學,因家庭經濟困難,他也是“夏森助學金”的受益者。2018年的端午節,他和其他受資助的同學一起去看望夏森奶奶。

  張磊回憶:“當時看到他們兩位老人特別受感動,他們的生活真的非常簡樸,擺設很普通。夏奶奶和爺爺都是共産黨員,我當時也在提交入黨申請書。見到他們,對共産黨人有了更多的認識。”

  江西省贛州市上猶縣教科體局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主任劉宗文打開臺賬。“2016年,夏森助學金就開始資助我們上猶縣的貧困大學生,資助標準是每人每年5000元,五年來共資助我縣貧困大學生42人,88人次,資助金達到了44萬元。”他介紹。

  這些錢,都是夏森與老伴的生活費和離休金,他們平常的生活十分節儉,吃穿用度“夠用”即可。曹啟璋説,在捐資助學方面,他們總是不“知足”,總是毫無保留。

  “她生活上對自己的要求,只要夠了就可以。她説,我們現在生活比在延安的時候要好得多,她經常跟我這麼講。非常簡樸!你看看她今天穿的衣服可能都好多年了,所以她也希望用這個錢在自己有生做得更好,他覺得孩子們要是好了,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好。”曹啟璋説。

[責任編輯: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