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征程正未有窮期

2021-02-18 22:58:00
來源:《求是》
字號

  征程正未有窮期

  ——中國脫貧攻堅紀實

  新華社記者

  “5、4、3、2、1、0!”

  2020年12月31日子夜,北京。

  國務院扶貧辦大樓前懸挂的“脫貧攻堅倒計時”電子牌前,人們齊聲倒計時,隨著數字歸零,現場掌聲一片,不少人濕了眼眶。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

  習近平主席發表的新年賀詞向全世界鄭重宣告。

  這是永載史冊的偉大功績——8年攻堅,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這是波瀾壯闊的豪邁征程——奮鬥百年,中國共産黨人咬定青山,初心不忘,堅韌不拔,接續奮鬥,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

  一、錚錚誓言——“脫貧攻堅是一場必須打贏打好的硬仗,是我們黨向全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

  “阿妹戚托嘞,阿妹戚托嘞……”

  當2021年的第一縷陽光灑滿大地,全國最後一批脫貧摘帽縣——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阿妹戚托小鎮廣場上,文安梅和鄉親們一起跳起了彝族傳統舞蹈。

  他們都來自不遠處的三寶彝族鄉,全省20個極度貧困鄉鎮之一。

  2015年底,貴州省啟動大規模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計劃“十三五”期間搬遷188萬人,三寶鄉被列入整鄉搬遷。

  2019年6月,三寶鄉全鄉群眾搬出大山,遷入阿妹戚托小鎮新家園。“政府給母親安排了保潔員的崗位,一個月有1800元工資。父親當起了護林員,一個月也有800元。我在鎮裏的旅遊公司上班,每月工資有3800元。”這樣的收入,文安梅以前想都不敢想。

  2020年11月,晴隆縣等9個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經過8年持續奮鬥,我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

  在2020年12月3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鄭重宣告。

  這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脫貧攻堅戰。以此為標誌,中國徹底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這是由中國共産黨引領億萬人民創造的人間奇跡。

  

  2020年11月16日,寧夏固原市西吉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寧夏全區9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圖為2020年9月17日,工人們在當地政府依託閩寧協作對口幫扶項目建設的工業園區內生産枸杞深加工産品。 新華社記者 王鵬/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挂帥、親自出征、親自督戰。

  2012年12月30日上午,河北省阜平縣駱駝灣村和顧家臺村。雪後初晴的日子裏,冒著刺骨的寒風,習近平總書記踏雪訪貧。

  走家串戶,他攙扶著上了年紀的鄉親噓寒問暖,又盤腿坐在炕上跟大夥兒拉起家常。剛剛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就是來“看真貧”的。

  此前一個多月,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在阜平縣這個太行山裏的革命老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

  “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習近平總書記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劃定底線任務。

  回望歷史,中國共産黨百年奮鬥史,就是一部反貧困的鬥爭史。

  “消除貧困是人類共同理想。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始終把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作為奮鬥目標,為此進行了長期艱苦卓絕的努力。”

  1982年以來,我國先後實施“三西”農業建設計劃和《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到發起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之初,國家通過有組織的大規模扶貧開發,已使7.5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最多的是貧困地區,惦記最多的是困難群眾。

  “我到過中國絕大部分最貧困的地區,包括陜西、甘肅、寧夏、貴州、雲南、廣西、西藏、新疆等地。”習近平總書記曾飽含深情地説,“他們的生活存在困難,我感到揪心。他們生活每好一點,我都感到高興”。

  2013年2月3日,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元古堆村老黨員馬崗老人的家。“總書記進到屋裏,也沒嫌幹不乾淨就坐到炕上,和我拉起了家常。”馬崗説。

  缺水乾旱是困擾當地脫貧的一大難題。習近平總書記看到屋裏水缸,特意舀起一瓢水,一口水下肚後緊鎖眉頭……

  第二天,總書記專程來到渭源縣引洮供水工程工地考察工程建設情況,叮囑當地和隨行的有關國家部委負責同志,讓老百姓早日喝上乾淨甘甜的洮河水。

  脫貧攻堅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生動實踐。

  8年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考察調研了24個貧困村。群眾的冷暖甘苦,他始終念茲在茲。

  2015年11月27日,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戰的衝鋒號已經吹響。我們要立下愚公移山誌,咬定目標、苦幹實幹,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會上,中西部22個省區市的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向黨中央簽署了脫貧攻堅責任書。在此基礎上,省、市、縣、鄉、村層層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

  誓言如鐵,承諾如金。

  8年來,832個貧困縣、12.8萬個貧困村、9899萬貧困人口,這組沉重的數字到2020年底已全部“動態清零”。

  中國繼2005年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將貧困人口減半後,再一次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

  “這是21世紀最偉大的故事之一,將成為全球減貧的教科書。”有國外專家這麼評價。

  二、奮楫爭先——“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存在的絕對貧困問題,將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裏歷史性地得到解決”

  2020年10月,江西省尋烏縣。

  隨著最後一戶的脫貧,留車村這個曾有107戶477名貧困群眾、貧困發生率18%的“硬骨頭”終於被啃下,中宣部派駐村裏的第一書記雍鑫松了口氣。

  在村民客家口音裏,雍鑫被念成“用心”書記。“脫貧攻堅,不用心不行!”雍鑫索性將微信名改成“用心”。

  貧有百樣,困有千種。

  從東北邊境到西南邊陲,從黃土高坡到雪域高原,從革命老區到民族地區……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在精準識別的基礎上,根據貧困地區、貧困群眾不同的致貧原因,因村因戶因人施策,向貧困發起最後總攻。

  在缺乏産業增收的地方,因地制宜發展産業——

  新年伊始,一部扶貧題材的電視劇《山海情》,將人們帶回曾經“苦瘠甲于天下”的西海固。

  在西海固的西吉縣將臺堡鎮西坪村,村民白雪琴第一次聽到幫扶幹部勸她種艾草時,頭搖得像撥浪鼓。企業按訂單回收艾草、人可以到扶貧車間打工、土地還能入股……幫扶幹部磨破嘴皮子,才勸動白雪琴試試。如今,她1畝艾草的年收入超過1500元,全縣艾草種植面積超過1萬畝。

  菌菇、枸杞、葡萄、畜牧養殖……在西海固,昔日貧瘠的土地上“冒出”一個個像艾草這樣的脫貧産業。

  在全國,90%以上的貧困戶得到産業和就業幫扶,70%以上的貧困戶有龍頭企業或合作社帶動。

  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開展易地扶貧搬遷——

  2020年5月13日,四川省昭覺縣“懸崖村”。天剛濛濛亮,51歲的某色達體輕輕拉上院門,背上行囊,迎著初升的太陽走下2556級鋼梯,搬到位於縣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新房。

  在中國的脫貧版圖上,一個個生存條件惡劣的村寨消失了,一個個寬敞明亮的集中安置點拔地而起。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近千萬貧困群眾搬離了“窮窩”,幾乎搬遷了一個中等人口規模的國家。

  

  位於黃河岸邊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塔拉灘,原本是一片乾旱少雨的荒漠。近年來,當地通過建設光伏發電基地大力發展“陽光産業”,同時建設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實現並網發電,將收益發放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公益崗位工資,推進貧困群眾增收,昔日荒灘變身産業“銀灘”。圖為塔拉灘光伏發電基地。 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攝

  生態脆弱與貧困交織的地方,推進生態扶貧——

  冬日暖陽下,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塔拉灘的光伏産業園區,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宛若披上一層藍色鎧甲,熠熠生輝。荒漠戈壁變為“藍色海洋”,貧困群眾喜添“陽光收入”。更令人驚喜的是,在光伏板的遮擋下,荒灘上的草又長了起來。村民馬生建説,如今他不僅有光伏發電收入分紅,還能去園區放羊,每月能掙約3000元。

  有的貧困是思想上的,既扶智又扶志——

  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的張揚帆,被派往江西省定南縣鵝公鎮大風村擔任扶貧工作隊隊員。走訪中他發現,相較于物質的匱乏,村民們精神生活的貧瘠更讓人擔憂。

  張揚帆決定重新拾起畫筆。2018年11月,他的同心畫室在村裏辦起來了,跟他學畫的除了孩子,還有一位特殊學員——貧困戶盧保華。43歲的盧保華幼年時不幸患病導致雙腿殘疾,生活離不開輪椅,不幸的境遇曾讓他自卑抑鬱。在張揚帆的鼓勵下,盧保華從素描學起,彩鉛、水彩、油畫……很快就在繪畫方面展露出天賦。

  2019年6月,同心畫室舉辦了一場繪畫作品義賣活動,盧保華的9幅作品被一搶而空。

  還有的群眾根本沒勞動能力,開展兜底保障——

  今年53歲的慕保記是河南省武陟縣龍泉街道南賈村人,妻子和女兒都是重度精神殘疾,需要時刻照看。2019年3月,慕保記家被識別符合條件入住精神衛生醫養中心。在這裡,他們可以享受“醫療、康復、護理、文娛、生活照料”五位一體的服務。如今,除了妻子女兒,慕保記還負責看護另外兩個人,每個月管吃管住,月收入2000元。

  在全國,共有200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低保或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範圍,穩定實現“吃不愁、穿不愁”。

  貧困有多複雜,幫扶就有多精準。

  以發展生産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五個一批”為主體,健康扶貧、消費扶貧、資産收益扶貧等多種扶貧方式相結合,一個個貧困堡壘被攻克,一批批貧困群眾開啟了新生活。

  三、盡銳出戰——“只要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齊心協力、頑強奮鬥,脫貧攻堅戰一定能夠打好打贏”

  這兩年,湖南省平江縣大青石村村民李存泉的日子過得格外“痛快”。

  初中剛畢業,李存泉就跟著鄰村兩個表哥逃出閉塞的深山,去長沙、廣東打工。直到一次工傷讓他失去了左手,他才重新回到村裏,結婚生子。可嗷嗷待哺的孩子、年邁患病的父母,讓他的生活倍感艱辛。

  轉機發生在2014年。先是李存泉一家被認定為貧困戶,納入了社會保障兜底。此後,大青石村也在國家政策扶持下逐漸通了水泥路、自來水、手機信號……外面的世界一下子打開了。駐村扶貧工作隊找到李存泉,提出可以試著養牛脫貧。

  如今他已有了11頭牛,去年光牛肉就賣了5萬元。

  歷史是忠實的記錄者,它默默為這場偉大的脫貧攻堅戰寫下精彩注腳——

  為了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五級書記抓扶貧”,從頂層設計到層層抓落實,黨的主張凝聚成上下一心的力量,推動脫貧攻堅結出豐碩成果。許多人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但他們散發出的光和熱,始終溫暖著群眾的心。

  哪怕是已經住進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承包的快遞服務日漸忙碌,廣西柳州融安縣城的李建萍仍然保留著時不時點開手機看看的習慣。她在看珍藏的曾擔任縣委常委、副縣長藍標河的照片。

  2015年,李建萍家被識別為貧困戶。一天傍晚,天空飄著雨,藍標河和村幹部騎著摩托車,一腳泥一身水走進屋門。

  “那晚,我第一次知道扶貧政策。藍縣長鼓勵我們努力奮鬥,改變現狀。”李建萍説。從此,藍標河像親戚一樣,家裏缺什麼、短什麼,他樣樣上心。他幫著李建萍學到技術,種上金桔。在藍標河的多次勸説下,李建萍一家人參加了易地扶貧搬遷。

  2018年4月的一天,藍標河因連續加班、疲勞過度不幸去世。

  “他要活著該多好,快過節了,我想給他送幾筐金桔嘗嘗。”淚水在李建萍眼裏打著轉。

  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全國共派出25.5萬個駐村工作隊、累計選派290多萬名縣級以上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幹部擔任第一書記或駐村幹部。他們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詮釋了扶貧幹部的擔當和情懷。

  新疆伽師,位於我國最大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庫熱西哈吾力從自治區政協機關來到這個縣英買裏鄉阿亞克蘭幹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一幹就是好幾年。

  脫貧攻堅幹部群眾的背後,還有來自全國的大力支援。這是中國扶貧的一大特色,更是助力貧困地區發展的不竭動力。

  “十三五”時期,我國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互為補充的大扶貧格局逐步形成並日趨完善。依託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的平臺經濟正為脫貧攻堅注入新動能。消費扶貧行動實現貧困縣全覆蓋,有效解決貧困地區農産品“賣難”問題……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匯聚起社會各界參與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

  四、擘畫新局——“鄉親們脫貧只是邁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歷史,就像一幅不斷展開的畫卷。

  “我們還要咬定青山不放鬆,腳踏實地加油幹,努力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前行。”

  習近平主席在二○二一年新年賀詞中,描繪了從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到大步邁向鄉村振興的願景。

  

  2020年4月,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匹河鄉托坪村五湖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扶貧車間,村民用草果桿編織工藝品。 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攝

  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

  在雲南省瀾滄縣景邁山上的芒景村,77歲的布朗族村民蘇國文家兩代人有著不同的夢想。

  1951年,他的父親蘇裏亞當著村民説了三個夢想:總有一天公路會修到山頂上;會用“鐵牛”來犁地;會過上白天黑夜都光明的日子。

  “如今三個夢想早已實現,而且還超越了一大截。”蘇國文説。

  近年來,村裏大力發展茶産業,茶葉因品質上乘賣出好價錢。

  看著生機勃勃的景邁山,蘇國文也有了三個夢想:進一步辦好教育;把生態茶園改造進行到底;保護好生態。

  這是鞏固脫貧成果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要堅決守住脫貧攻堅成果,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不留空檔,政策不留空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

  黨中央決定,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後,對擺脫貧困的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過渡期內要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對現有幫扶政策逐項分類優化調整,合理把握調整節奏、力度、時限,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援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

  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逐步能致富,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就是就業。

  在雲南省福貢縣匹河鄉托坪村搬遷安置點,一些婦女正在扶貧車間縫製棒球。她們以前只在電視上見過棒球,現在都成了縫製棒球的能手。

  “挪窮窩”、“換窮業”,目前,雲南省建檔立卡99.6萬人真搬實住,建成集中安置區2832個、其中萬人以上安置點19個,集中安置區實施産業扶貧項目2559個,建成扶貧車間211個。

  搬遷群眾生産方式從廣種薄收轉變為多元增收,“能致富”的基礎夯實,一些生態脆弱的遷出地的山變綠了,水變清了,生態環境變好了。

  “2020年後,特別是‘十四五’期間,雲南摘帽縣大部分仍要把鞏固脫貧成果作為鄉村振興的重點,各項工作銜接主要體現在規劃、政策、機制和資金項目上,做到不停歇、不停頓。”雲南省扶貧辦主任黃雲波説。

  這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如何讓世代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農牧民分享生態紅利?

  藏族牧民阿松家住瀾滄江源頭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昂賽鄉。幾年前,他被政府聘為生態管護員,放牧同時,他還要負責做好當地野生動植物監測、三江源雪豹紅外線相機監測等,和其他牧民一道,成為政府生態保護工作的重要補充力量。

  “我的家就在三江源國家公園內,在保護家園同時一年還有2萬多元收入,我們一定要用自己的力量護好家鄉的山山水水,給後代留下一片凈土。”阿松説。

  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鄧爾平説,偏遠的林區牧區,往往是貧困程度深、群眾增收難的區域,但也是林草資源量大、國家補償政策受益大的地區。

  目前,青海省還有非建檔立卡生態管護員近10萬人,在帶動農牧民群眾脫貧增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被農牧民群眾親切稱為“暖心工程”。

  站在新起點上,迎來新機遇,看到新變化。

  湖南省雪峰山深處的懷化通道侗族自治縣雙江鎮羅武村,村規民約“一年一更新”。

  “嚴禁無證駕駛、酒後駕駛”——2017年,村規民約裏增加了這樣一條。

  “過去全村沒一條水泥路。2016年路通了,村裏的小車也越來越多。”村支書陳維卯笑著解釋。

  “喜事新辦、喪事簡辦,破除陳規舊俗”——2018年加入的這條村規民約現在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

  “嚴禁毒魚、電魚、炸魚;嚴禁釣泥鰍、捕殺蛙類”——2019年6月,村裏打造鄉村旅遊項目時,這一條也被寫進了村規民約。截至2021年1月,全村已有8家民宿和10多家農家樂。

  “擺脫貧困、迎來鄉村振興,不僅生活變了樣,大家的精氣神也變了樣。”陳維卯説,羅武村的村規民約以後肯定還會不斷修改變化。

  行程萬里,初心不忘。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征途漫漫,惟有奮鬥。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我們一定能在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上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

[責任編輯:王博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