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融合共治,將矛盾糾紛化解于萌芽

2021-02-18 11:29: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前不久,陜西省咸陽市三原縣人民法院西陽法庭法官張敏在調解一起鄰里糾紛時,引用“六尺巷”的故事勸説雙方息事寧人、達成和解。

  當事人王某與韓某是幾十年的鄰居,因翻蓋房屋,二人發生爭執,韓某一怒之下將王某後院墻砸了一個窟窿。作為訴源治理機制駐村法官的張敏了解情況後,聯繫村委會、司法所、派出所組成調解小組,通過調解,最終雙方握手言和。

  這是咸陽市探索訴源治理模式化解基層矛盾的一個縮影。2019年以來,咸陽市探索推行基層黨建鏈、群眾興趣鏈、司法保障鏈、社會文明鏈、創新服務鏈“五鏈共治、法在基層”訴源治理模式,將其作為黨委政府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制度性創新。

  咸陽市成立訴源治理臨時黨委,把黨支部建在法律服務站、黨小組設在法律服務窗口,由駐村(社區)法官擔任村(社區)黨支部副書記、鄉鎮(街道)法律服務隊臨時黨支部書記,把黨建工作內嵌在訴源治理主線上,積極架構“集約高效、多元共治、智慧精準、整體推進”的訴源治理新格局。

  通過將市縣兩級綜治中心、矛盾糾紛聯合調處中心、訴調對接中心數據整合共用到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在鄉鎮(街道)、村(社區)建立法律服務站和法官工作室,搭建起覆蓋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的4級基層訴源治理平臺,著力破解基層法院“案多人少”“案結事未了”和基層糾紛“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等難題。

  法官提前介入,有助於防患于未然。咸陽市發揮各級法院在訴源治理過程中的推動、規範、指引、評價和保障作用,推進“一村一法官”全覆蓋,建設各級法官服務平臺,增強基層社會治理的“法治元素”。淳化縣的劉法官有空就往自己包聯的潤鎮跑。“這叫到府‘巡診’,跑一跑就能發現一些矛盾苗頭,然後集中開展法治宣講,力爭一次性解決。”劉法官説,如今潤鎮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風尚已深入人心。

  為解決法官覆蓋不足的問題,咸陽市完善相關制度,選聘33名專職調解員、26名律師進駐訴訟服務中心。同時充分調動基層幹部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升基層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預防糾紛、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推動發展的能力水準,力求村村都有專業糾紛調處人員。

  咸陽市還通過將法律知識、法治故事、典型案例與社區秦腔表演、書法筆會、文藝演出等文體活動相結合,寓教于樂。實施傳統塑“法”,幫助村(居)民提煉家風家訓,引導群眾在傳承優良家風中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三原縣安樂鎮蔡王村將村裏流傳下來的優良家規家訓進行整理,建成全省首家村級家鄉家規家訓展館。村支書胥樹勤説:“2018年以來,全村沒有發生一起訴訟案件。法院的法官教會了我們學法守法用法,用法治文化塑造蔡王村的文明鄉風。”

  為了讓群眾更便捷,咸陽市研發“咸陽法治e平臺”,將線上調解、仲裁、公證、司法確認、訴調對接、執行申請等多重功能整合相容于一體,用科技把公平正義送到群眾身邊,在訴源治理中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自實施訴源治理以來,截至目前,咸陽市共化解矛盾糾紛3.9萬件,訴前和訴訟調解成功率達到58.7%、同比上升22.4%,民轉刑案件同比下降6.4%,失信被執行人比率下降5.01%。將矛盾糾紛化解于萌芽、止于發端,在咸陽市已成為常態。

[責任編輯: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