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用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2021-02-18 11:24: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拍攝過程中,我一直告誡自己要“舉重若輕”,時刻審視自己是否違背了中國人聽故事的習慣,要留閒筆,要有留白

  從我開始學習電影到從業至今,已經接近20年了。其間,我經歷了種種不同的創作狀態,有一些感悟和體會。

  在最初的從業階段,我的創作喜歡主題先行,為了讓人和事滿足邏輯性、假定性,耗費了大量精力,然而等作品出來,卻發現那種費勁屬於用“拙力”,到頭來,往往人物不生動,故事不流暢或太晦澀。於是,我把創作的重心移到電影的技術方面,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和學習,電影技法日漸成熟。然而,雖然作品敘事相對流暢,人物相對飽滿,但是電影中可供“咀嚼”的內容少之又少,缺少余味、缺少留白、缺少靈魂。

  意識到這個問題後,我感到非常迷茫。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自信”的論述,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電影算是舶來品,很多電影的理論基礎及技巧都是西方式技巧。從學習電影開始,我們就看了大量歐美經典影片,美學觀念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當我們用這些方法講中國故事時,難免會碰到影片缺少靈魂的問題,因為我們習慣把故事裝進西方敘事體的瓶子裏,但顯然,這兩者之間存在很大不同。既然我們需要“文化自信”,那就必須了解我們自己的文化,用我們自己的文化來講好中國故事。

  於是,我開始重讀中國的經典名著,還去聽相聲、評書和戲曲,了解中國民間故事的敘事結構和勾勒人物的技巧。我把書架上陳放已久的畫冊重新取下來翻看,去學習中國傳統畫的配色、構圖,在這個過程中,我明白了“留白”的重要,繪畫需要留白,敘事也需要留白,這是我們中國人聽故事的習慣。

  我帶著這些新的思考拍攝了《送你一朵小紅花》。拍攝過程中,我一直告誡自己要“舉重若輕”,時刻審視自己是否違背了中國人聽故事的習慣,要留閒筆,要有留白。

  第一次完整觀看《送你一朵小紅花》後,我如釋重負。即使它還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至少我可以確定,這種講故事的方式我選對了。在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方面,我似乎找到了一些方法和抓手。這也是未來我要繼續探索的一條路。現在看來,最關鍵的是取傳統文化的“道”,用中國自己的“器”。

  新時代,新氣象,新一代中國人在成長、在奮鬥。作為這個時代的文藝工作者,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記錄下中國人的故事。我們要體會大家的苦痛與快樂、幸福及希望。

  時代賦予電影力量,電影也描摹著這個時代,我們任重道遠,仍須砥礪前行。

[責任編輯: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