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農村廁改非小事,民生工程要積尺寸之功

2021-02-02 11:20:00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廁所是每個人日常起居的標配,也是民生工程的落腳。從生活冷暖到樂業安居,從衛生醫療到公共服務,心細的人會發現,我們平日裏很多領域和場景,都和廁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如廁,一個看起來難登大雅之堂的話題,卻真真切切地關乎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感。這也是“廁所革命”之所以能成為“施政所向”的原因。

  凡事一具體就深入,要落實就細緻。最近,新華社走訪了北方某地多座村莊,發現不少改造廁所沒法用的“怪事”。據報道,由於設計缺陷大、工程品質差、後續保障弱等多方面問題,近5年來,當地政府投入上億元財政資金改建的8萬多個廁所,棄用超過5萬個。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本來是要集中力量解決村民最關心、最迫切的突出問題,結果改造完的廁所看著光鮮,卻“不如用鐵桶方便”,成為村民生活的負擔。還有些馬桶不但正對灶臺、沒有任何遮擋,沖洗時沒有上下水。此情此景,用“反人性化設計”來形容絲毫不為過。到這樣的廁所方便,又談何幸福感?“廁改能往旮旯堆個馬桶,已經算給俺村長臉”——從社交媒體的部分留言來看,一些群眾對此頗有怨言。

  到底是為了利民便民,還是只為走個過場,一些地方的農村廁改亂象叢生,不由讓人想起很久以前環境整治“刷白墻”、山林復原“刷綠漆”式的典型案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形式主義打著“我要回農村”的口號開始曲線行進,顯然是一種主動性的選擇——他們把村民的淳樸隱忍當成切入點,把以前條件不好“將就著用”作為現在糊弄人的理由,殊不知經濟社會發展,農村並非是落後於時代的荒原。這些中看不中用的“尬廁”被扯掉遮羞布是早晚的事,但等事情暴露再反思,為時晚矣。

  把農村廁改這件“有意義”的事做出真效果,對於有著“基建狂魔”稱號的我們來説,並非難事。在城市,從景區到街道,從商場到學校,一方廁所已然成為幸福生活的標配——刷臉取紙機、充電插座、嬰幼衣服置換板、特殊人群坐便器,便捷又實用的硬體設施,如廁早就成為享受。回過頭再看,農村廁所改造必然有它的標準,即便是在北方等寒冷地區,這方面根本不存在任何技術難度,“抄作業”總會吧?但一些地方的農村廁改嚴重走樣,導致村民怨聲載道。究其原因,到底是作風問題還是腐敗問題,需要有關部門及時跟進。

  農村廁改非小事,民生工程要積尺寸之功。普通家庭的廁所也就是兩三平方,一些問題的解決其實就是“走兩步”的事。譬如,新聞所提到改造後的部分廁所氣溫一低就結冰,這其實是對冬季凍土層厚度、民居建築格局、後續維護管理等問題考慮不週,找專業對口的技術人員來現場,問題大概率就迎刃而解。可別等到讓村民“先澆熱水再蹲坑”,畫面著實不堪。如廁是生活居家的日常,也是治理施政的大事。把這項工程當成“工筆畫”來認真描繪,是對時代“大寫意”的一種呼應。勿讓好的政策舉措貼了“冷屁股”,別讓惠民工程到了農村就變味,需知基層最後一公里才是真正的試金石。(呂涯)

[責任編輯: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