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致敬就地過年的公心善意

2021-02-01 13:50: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一個外國留學生聊到當下中國的春運和就地過年倡議,曾感慨説,中國老百姓太善良、太了不起了,政府一倡議,大家立刻響應,不含糊、無條件地支援戰“疫”,過年團聚如此重要的傳統習俗都可以調整,怎不讓人敬佩?留學生的這句話讓我想起另一句在去年戰“疫”期間流行的名言,也是外國人的評價: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最勇敢的人,無數普通的響應者,保護與響應的互相支撐、互相成就,也許就是中國能在戰“疫”等一系列挑戰中贏得尊重的制度和文化密碼吧。

  身邊多數人都已經選擇就地過年,尤其是年輕人,有的經過掙扎,有的説服了家鄉的老人,有的感慨這是個體驗異鄉年味的機會,有的發誓等疫情好轉後好好回家陪老人。張文宏醫生近來的一段話,觸動了很多就地過年人的心弦,他説:“對於就地過年的同志,我表示非常敬佩。沒有誰認為這些做法是理所當然的,可以看作是為中國人民所作的一次貢獻和慈善”。這些貼心的話很快刷遍全網,對看到這段話的人來説,是遺憾後的治愈、釋懷、放下,也是一種被理解帶來的共鳴,人同此心,原來“想回家過年”很正常,原來這可以看作是一種貢獻。

  就地過年,這是種可敬的公心善意。從民眾私心來説,誰不想跨越千山萬水歸鄉,每逢佳節倍思親,且不説團聚是中國人浸入血液的文化信仰,更是不可替代的情感需要。哪怕冒點風險,也想呼應家的召喚。但多數人還是選擇就地過年,為自己為家人的健康,更為響應戰“疫”大局。這就是中國人,一方面是家的團圓召喚,一方面是國的戰“疫”倡議,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就地過年於是成為一種國家倡導、國民自覺下的公共選擇,家國血濃于水。

  向這份公心善意致敬!應該呵護這份全民心意,不辜負大家的付出。我們看到,最近很多城市都在出臺各種措施,以崗留人,以情留人,充分體現了上上下下在就地過年上的互動。就地過年不僅是一種倡議,更是一種公共服務,對城市和鄉村都是考驗:城市能不能考慮到就地過年的種種難處,前瞻性地做好服務,讓異鄉人沒有後顧之憂和孤獨感;對鄉村也是一種考驗,留守老人、沒有盼到親人歸鄉的人,能不能過一個不寂寞無遺憾的春節。致敬這份公心善意的最好方式,就是用熱心、愛心、同理心急百姓之所急,讓他們覺得這份公共付出受到善待。

  尤其要向年輕人致敬!響應就地過年,全民參與,年輕人是主力之一。許多年輕人在異鄉打拼,他們在這時往往是返鄉主力。他們在觀念上更能接受就地過年,也更能影響身邊人,是他們的選擇和支援讓就地過年成為潮流。

  不僅是行動上支援就地過年,更重要的是,他們也是撐起就地過年公共服務的主力。就地過年不只是簡單倡議,這需要城市公共服務的支撐,城鄉居民過年是一個龐大的生活系統工程,涉及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無數家庭留下來,涉及無數瑣碎的服務工作,這意味著很多人的春節要“泡湯”了,特別是社區幹部、志願者、醫護人員。以往他們的戰場是在春運路上,就地過年的情境下轉到了城市中,諸多過年事務,都與他們密切相關,城市和鄉村的每一個承諾,都會落到他們的具體工作上。即使就地過年會留下一些遺憾,但起碼可以過年,而現在很多人要用服務定義自己的春節,向他們致敬!

  繼“新春走基層”之後,本報推出“就地過年 暖在身邊”專欄,記錄就地過年,身邊那些溫暖的故事、那些可敬的服務人員。我們有版面有頻道,期待你的故事你的聲音。讓這個新春那些腳下有泥、心中有火、眼中有光的青春故事,傳得更廣、更遠。

[責任編輯: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