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澄清史實廓清謬誤的力作 ——《中國新疆之歷史印記》觀後

2021-02-01 13:39: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聯合攝製的8集紀錄片《中國新疆之歷史印記》,歷經三年多的艱苦製作,近期在中央電視臺正式播出,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歷史上,還從未有過從歷史、民族、宗教、文化幾個維度,全面反映中國新疆地區歷史發展進程的紀錄片。《中國新疆之歷史印記》以豐富的史實、震撼的畫面、氣勢磅薄的敘事,貫穿古今,在中華文明大視野下,勾勒出幾千年來新疆地區恢宏的歷史畫卷,充分展現了國家話語的力量、真實客觀的力量和影像敘事的力量。

  國家話語的力量

  國家歷史的書寫,往往體現出國家的意志。清代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説過:“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歷史和歷史的書寫為何如此重要?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早就作過論斷:“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中華民族如果沒有了“歷史”這一安身立命的基礎,必然出現“國將不國”的局面。正是因為歷史、歷史的書寫有著如此重要的作用,一代代中國有識之士才體現出獨有而強烈的歷史意識。古代歷史學家秉持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家國情懷,把編修歷史作為自己崇高的使命,歷經千百年,形成了優良的修史傳統,中國因此而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有著幾千年不間斷歷史記錄的國家。從《史記》到《明史》,斑斑駁駁的二十四史,無一不體現出國家的意志。即便司馬遷《史記》和歐陽修《新五代史》為私人纂修,但這些史書仍被稱為“正史”“官修史書”,正是因為這些史書的宗旨體現了古代中國“大一統”的國家意志。

  近代以來,中國歷經風雲激蕩,中華民族實現了從自在到自覺的偉大轉變。尤其是在中國共産黨成立以來,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回望過去,我們怎樣去看待、去研究我們曾經走過的路?我們又該怎樣去書寫中華民族從苦難到輝煌的歷史?基於此,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我們今天對中國歷史、對各民族歷史、各區域歷史的書寫,必然是基於“堅持準確把握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的原則,充分體現我國是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這樣一種國家意志的歷史書寫。

  《中國新疆之歷史印記》紀錄片以編年體的形式,以文獻史料記載為中心,以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向觀眾展示了從西域都護府至伊犁將軍府的變遷,中央政權是如何治理新疆地區、新疆各民族人民是怎樣認同中央政權,以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是如何鑄就的。通過鏡頭,我們穿越時空,看到了自古以來,原始宗教、薩滿教、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等多種宗教在新疆地區並存發展和演變的軌跡,看到了各種宗教又是如何互鑒通和,不斷適應著社會,外來宗教如何走向了中國化的發展道路。通過鏡頭,我們還可以看到史前時期的彩陶,是如何翻越崇山峻嶺,從中原地區傳播影響到新疆地區,而出自崑崙山腳下的和田玉,又是如何穿越大漠戈壁運送到了黃河流域的商代都城。從漢代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到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吐魯番出土的儒家經典、文史典籍,再到塔裏木盆地出土的元代《西廂記》抄本殘片、1937年建成的特克斯縣八卦城,中原與西域雖然山水遠隔,但卻萬里同風。透過一件件文物、一個個遺址、一幅幅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場景,展現出華夏一體的動人風貌。

  千百年來新疆區域歷史的發展,正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歷程的一個縮影。紀錄片所展現的,正是新疆各民族與全國人民一道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而這樣的一部歷史,卻被美西方反華勢力抹黑為不講人權的社會、充滿著“集中營”的社會,天理何在?反觀美國歷史,充滿著屠殺印第安人、販賣黑奴、驅虐華工等一頁頁骯髒的“血的紀錄”。時至今日,種族歧視、暴力犯罪、販賣毒品等等,依然充斥著美國社會。這樣的一部歷史,這樣的一個社會,還是一個“民主、自由、人權”的社會嗎?天日昭昭,新疆各民族人民在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下,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歷史,並不會因為美西方反華勢力的誣衊、抹黑而改變。《中國新疆之歷史印記》紀錄片已經用國家話語的力量,發出了時代的最強音。

  真實客觀的力量

  中國古代史學的優良傳統之一就是主張歷史記載的客觀真實,從孔子、司馬遷到乾嘉史學家,無不如此主張。並且在長期的實踐中,史學家也形成了一系列歷史記載的客觀性方法。而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則“要求發展一種比從前所有世界觀都更加唯物的世界觀”,“必須從最過硬的事實出發”。中國自先秦時期就明確提出了“五方之民共天下”的觀念,意即“天下”向來是由中原地區與邊疆地區共同構成,“天下之民”向來都是由華夏與邊疆地區的各民族共同構成。奠定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秦漢時期,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班固等,在其所修的《史記》《漢書》中,無不將中原地區的漢族與邊疆地區各民族的歷史納入大一統的中國歷史敘事之中,這恰恰就是一種客觀的真實。而《中國新疆之歷史印記》紀錄片則忠實地記錄了新疆這一區域在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中的歷史發展進程。它以翔實的文獻資料與考古資料,以各民族人民質樸的情感,闡釋了新疆歷史、民族、宗教、文化真實客觀的史實。如此真實客觀書寫的歷史,才是鮮活的歷史,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歷史。

  紀錄片的鏡頭,穿過喀什古老的街道,在一個在喀什久負盛名的茶館,許多維吾爾族老人在這裡愜意地品味著各種熱茶,用馕蘸著茶水細細品嘗。興之所至,人們即伴隨著悠揚音樂聲翩翩起舞;在吐魯番,古老的坎兒井依然滋養著當地各族人民,一群維吾爾族漢子用現代化機械將坎兒井清淤的工人吊放到井下清理淤泥。鏡頭轉向伊寧的六星街,那個居住著漢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回族、俄羅斯族等多個民族的街道,一個由各個民族組成的手風琴樂隊,正演奏著《我愛我的祖國》……當你在鏡頭中,看到人們臉上洋溢著質樸、幸福的笑容時,你還能夠相信這就是美西方反華勢力所描述的不講人權的社會嗎?你還會相信這是一座“集中營”嗎?當你在鏡頭中看到信教群眾在清真寺中虔誠地禮拜,佛教信眾在念誦著佛經,天主教、東正教等信眾在吟唱著聖歌、親吻著十字架時,你還相信這是一個沒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地區嗎?《中國新疆之歷史印記》紀錄片就是以一個個現實的場景,告訴你中國的新疆,是一個充分尊重各民族公民人權的新疆,是一個各民族公民充分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新疆。紀錄片以真實客觀的敘事,徹底戳穿了美西方反華勢力的謊言。

  影像敘事的力量

  唐代著名的史學批評家劉知幾指出:“史之稱美者,以敘事為先。”歷史的敘事有多種表現形式,它可以用文字、用聲音、用圖像、用實物,而《中國新疆之歷史印記》這部歷史類紀錄片,則將多種敘事的表現形式集為一體,既遵循著歷史長河的流變演進,又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束縛,將宏大的歷史敘事與細微的生活場景自然融為一體,將政治原則、客觀史實、通俗趣味結合起來,用震撼人心的影像敘事力量,啟發人們更加深入思考新疆歷史的若干問題,使人們可以更加深刻地領會到習近平總書記所説的“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

  作為一名從事新疆區域史研究的學者、一名高校教師,我深為這樣一部關於新疆區域史的紀錄片精品力作感到高興,也深信這部紀錄片將會為新疆各族幹部群眾提供一部“文化潤疆”的優秀教材,併為世界展現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中新疆區域歷史的發展演進,展現一個大美的新疆、和諧的新疆、奮進的新疆。

  (作者:孟楠,係新疆大學歷史學院院長)

[責任編輯: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