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家鄉人富了才是富!”她讓昔日荒山飄果香

2020-11-21 10:39: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記者 董淑雲):循著山腳水泥路,繞過一彎不大的水塘,再翻過幾個緩坡,極目之處儘是果樹,在南方陰冷的初冬,綠意不減。果農在埋頭忙碌著,有的在套果袋,有的在挖地裏的芍藥根。

  這是四川中江縣輯慶鎮的柳河村,三年前,由於外出務工的村民太多了,這裡的土地都閒置著,留守在村子裏的老人偶爾種種青菜,或者是一些經濟價值不高的作物。

  “土地荒著太浪費了!”在成都打了32年工的唐武瓊回到村子時,看到除了村民修建了一些樓房外,家鄉似乎沒有多大變化,她下定決心,要將這裡的土地利用起來。

 柳河村航拍(四川新聞網供圖)

  柳河村航拍(四川新聞網供圖)

  不惑之年回鄉創業

  2017年4月,唐武瓊以每畝200元的價格租賃荒地 260 余畝,計劃用於水果和藥材套種:柑橘林下種芍藥,秋天還能收藥材白芍。

  對於在工地打了三十多年工的唐武瓊來説,種水果和藥材幾乎要從零開始學起,而當時她面對的未知,遠遠不止這些。

  柳河村地處淺丘地帶,溝渠河流縱橫交錯,交通基礎設施薄弱,唐武瓊需要的樹苗、有機肥都很難運進村來。她租賃的幾百畝土地處在6組和7組的交界處,原來被叫做“爛泥塘”,唐武瓊清清楚楚地記得,為了給“爛泥塘”清淤壘土鋪肥,她雇了6台挖土機沒日沒夜工作了三個月。

唐武瓊(左一)在果園採摘柑橘(受訪者供圖)

  唐武瓊(左一)在果園採摘柑橘(受訪者供圖)

  近幾年,國家大力扶持農業,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唐武瓊回鄉創業也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全力支援。村社道路升級改造完成後,當地政府為唐武瓊回鄉創業投入100多萬元,重修山坡上的人民渠、魯班溝,方便她利用都江堰的水灌溉林地。

  “剛開始的時候很痛苦,什麼也不會,完全沒有栽培果樹管理果園的經驗。”唐武瓊只能邊做邊學,先是到南寧武鳴學柑橘栽培技術,再到日本引進新品種,每週不忙的時候還去蒲江、丹棱等“水果之鄉”學習取經。

  經過3年的精心管理,目前唐武瓊的種植園漸漸進入良性發展期。“柑橘畝産大概6000斤,年産大概是300萬斤。”唐武瓊介紹,林下套種的芍藥,在盛花時節一畝地産花3000至5000朵,銷價平均每朵2元,經深加工成香精油後銷往中東。

  帶動數百人脫貧奔康

  2018年,唐武瓊得知四川各地積極打造油茶基地,毫不猶豫地爭取低丘崗荒山改造項目,計劃租賃荒山400余畝種植油茶和林下芍藥。

  “千山萬水都是情,家鄉人富了才是富。”回望唐武瓊的創業致富夢時, 她總是這麼説。

  除了通過租賃荒山推動農業生産為自己創收之外,唐武瓊還雇用當地老百姓做種植和管護工作,為他們提供就業機會。對於熱愛種植的村民,她也毫無保留地傳授種植經驗,並免費為當地老百姓提供技術指導。

  田間地頭忙碌著的,都是五六十歲上了年紀的老人,看著在地裏忙碌的他們,唐武瓊的眼神變得溫柔起來。

  “你看這些老人,有的兒女在外面掙到錢了拿回來還可以,有的沒掙到錢,回來也沒什麼錢,老人在家裏要靠把糧食種出來賣了以後才能有錢,才能買自己想買的東西。”唐武瓊説,最高興的時候,就是給員工發工資時,自己帶動了他們增收,這讓她有一種成就感。目前,果園裏有貧困戶18人,流轉了300多戶村民的土地,帶動數百人脫貧奔康。

村民在種植基地挖芍藥(攝影:央視網記者 董淑雲)

  村民在種植基地挖芍藥(攝影:央視網記者 董淑雲)

  這些村民外出打工已經沒有多大的競爭力了,他們現在在唐武瓊的種植基地裏工作,每月能拿到1000多元的勞動報酬,還能看家、照顧小孩。唐武瓊當然希望他們能在基地長期工作,但村子裏勞動力還是太缺乏了。

  預計再過幾年,唐武瓊的柑橘、油茶及林下芍藥能帶來年均百餘萬元的收入,解決更多當地貧困戶增收及留守人員務工問題,而她也希望到那時有更多外出務工的村民回到家鄉,在家門口就能賺錢。

  踏實苦幹闖出致富路

  三年前,當唐武瓊決定回鄉創業,家人卻並不看好,甚至説她“瘋了”。如今,看到原來的小枝條長成了這麼大一棵樹,看到柑橘挂滿枝頭,原來荒廢閒置的土地如今結出了致富果,唐武瓊的“折騰”終於被家人理解和認可。

  唐武瓊再次用她的努力證明,憑著一股不甘受窮、不甘服輸的勁頭,憑著吃苦耐勞和聰明才智,她一定可以闖出屬於自己的路。

  時間撥回到1990年,從輯慶鎮中學畢業後唐武瓊就回家務農,一家幾口人,只靠種幾畝地,勉強維持生活。

  那時只有過年時才能吃上幾頓細糧,才能吃著肉,才能買身粗布衣裳。跟父親種那幾畝地,她總覺得有勁使不上,總感到生活沒啥奔頭,因此,唐武瓊暗暗發誓:“不能光守著家裏的幾畝薄拉地,過窮不窮富不富的日子,一定要幹點啥,掙點錢改變眼前現實生活!”

唐武瓊在工地工作時的照片(受訪者供圖)

  唐武瓊在工地工作時的照片(受訪者供圖)

  終於,她做出了有生以來第一個屬於自己的決定──遠赴成都,投身打工潮。在人生地不熟的成都,無技術無經驗,迷茫的一天天過去,幾經週折來到一個工地,跟著一位油漆師傅,開始了塗料施工打工生涯。

  1992年,“不安分”的她決定承包建築工地的塗料油漆雙包工程,可是事與願違,唐武瓊回到老家怎麼也找不到工人,身邊沒有人相信她一個女人能接得到工程,當時她的心情一下跌入低谷。

  但是唐武瓊不甘心,挨家挨戶去講前景、講未來、講改變,苦口婆心,終於有十幾個鄰居、親戚抱著試一試的想法,答應跟著唐武瓊上工地看一看。

  於是她帶領老家親戚朋友等十幾個人組成建築裝修隊進省城,走上了塗料施工的漫長打工路。她不斷承攬業務,幾年下來,這支隊伍壯大成了200余人的施工隊。

村民在果園套果袋(攝影:央視網記者 董淑雲)

  村民在果園套果袋(攝影:央視網記者 董淑雲)

  三十多年過去了,從施工隊“轉行”到種果樹、管理果園,唐武瓊對於自己看準的事情依然那麼堅定,靠著不服輸的拼勁,成了當地名副其實的致富能人。

  “人這一輩子應該有點兒追求,窮的時候,我追求富裕的生活,這個目標我達到了。富裕後,家裏不愁吃不愁穿了,但我總覺得還缺少點什麼,內心時常有種失落感。”

  踏實苦幹讓唐武瓊帶領老百姓走的致富路格外平坦而悠遠。如今,漫山遍野的柑橘與芍藥苗,在暖陽下綠意盎然,往年的荒山薄田也變身金山銀山,那果實的飄香,或許就是村民們幸福生活的味道……

[責任編輯:馬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