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守住綠水青山 建設美麗家園

2020-10-17 14:10: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貴州都勻綠博園試運營當天,遊客們在景區內拍照留念。

  馮小東攝

  今年“十一”黃金周,國慶獻禮影片《我和我的家鄉》在全國熱映,作為貴州篇章主要取景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憑藉其秀美風光與民俗風情,受到廣泛好評。

  事實上,黔南的這份美麗來得並不容易。94%的國土面積屬石漠化片區,面對石多土少、生態脆弱、貧困人口集中、發展基礎差的現實難題,黔南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的重要指示精神,致力於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護好綠水青山的同時深挖“金銀”效益,打造了一份“百姓富、生態美”的生動樣本。

  廢礦區成後花園

  出都勻市區一路向北,不多遠便來到三江堰濕地公園,每到節假日,這裡的遊人總是絡繹不絕。公園地處三條河流交匯之地,水面清澈如鏡,遠處山林蔥蘢,亭臺樓閣點綴其中,湖光山色相映成趣。

  “以前這裡生態環境不好,是大家避之不及的地方。”羅琦是都勻市水務局規劃計劃科負責人,也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她對於發生在這裡的變化感觸頗深。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河流上游分佈著許多小煤礦,礦山漸漸廢棄後,每到雨季,廢礦裏不斷地流出污水,延綿數公里的河道也染成了黃色。“不僅污染了水體,生態也遭到了破壞,河裏連魚蝦的蹤影都很難見著。”羅琦告訴記者,儘管都勻市歷年都在治理污染,卻效果甚微。

  從2015年開始,都勻市決心實施一場“大手術”,根治污染問題。在對廢礦進行治理的同時,建立攔河堰工程對河水中的污染物進行沉降,並通過打造濕地公園修復陸生生態與水生生態。短短數年,污染問題得到根治,這裡化身為城市“後花園”。

  都勻市的蛻變是黔南治污的一個縮影。作為亞洲最大的磷肥生産基地,長期以來,涉磷污染一直是黔南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大痛點。近年來,全州累計投入各類資金23億余元,並配套一系列政策措施,倒逼企業解決傳統磷化工産業存在的佔地、污染等問題。2019年,黔南磷石膏資源利用處置率達95%,特別是重安江和甕安河水環境品質改善明顯,消除了存在20餘年的劣Ⅴ類水體問題。

  “森林覆蓋率達到65.8%,主要江河出水斷面水質優良率達100%……”黔南州州長吳勝華介紹,隨著綠色黔南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美麗黔南林業提質增效三年行動計劃,以及生態環境問題大排查大整治行動等舉措的啟動實施,全州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取得階段性勝利,為可持續發展構築起了更加穩固的生態屏障,踏上了産業生態化、生態産業化發展之路。

  伐木工變護林員

  地處貴州南部的群山之間,荔波縣小七孔景區雖位置偏遠,卻早已聲名遠揚。今年國慶中秋假期第三天,剛到上午8點半,景區就發佈當日門票售罄通告,提醒遊客錯峰遊覽其他景區。在黔南,越來越多的景點正在成為“網紅打卡地”。

  斗篷山、雲霧山、龍架山……黔南多山,峰巒千姿百態,峽谷曲徑通幽,每一座山峰就是一幅畫卷;都柳江、江界河、紅水河……黔南多水,或婉約靈秀,或氣勢磅薄,每一片水域就是一道風景線。立足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和資源稟賦,黔南把綠水青山做成了最突出、最響亮的品牌,推動實現百姓富與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一場秋雨洗禮,貴定縣甘溪林場瀰漫著淡淡清香,滿眼皆是蒼翠欲滴的綠。“以前林場靠伐木為生,樹砍了不少,可誰也沒富起來。”46歲的唐廷斌曾是甘溪林場的一名職工,在他印象裏,靠山吃山就是砍樹賣木材,林場職工的待遇上不來,更無力帶動周邊群眾增收。

  2011年,甘溪林場作為黔南州國有林場改革的試點單位,實現了從生産銷售木材到培育管護森林資源,為社會提供公益服務的轉變。職工變成護林員,大家在林場裏栽種了大量花草供遊客欣賞,培育風景植物樹苗。此後,甘溪林場順利升格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先後獲得“國家級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全國十佳國有林場”等榮譽稱號。

  “生態好人氣自然足,林子就是我們的財路。”唐廷斌在景區周邊開了家農家樂,一開張生意就十分紅火,也帶動了不少當地群眾吃上了“旅遊飯”。甩掉“木頭經濟”的老路,林場走上了森林旅遊發展新路,年接待遊客30萬人次以上。

  除了擁有1個世界自然遺産地、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7座國家級森林公園和5個國家水利風景區,黔南還有大量特色村寨與傳統村落,2019年接待遊客達900萬人次,旅遊業保持著年增長40%以上的高速度。守著好山好水好風光,黔南正以綜合旅遊目的地為目標,推動文、體、旅産業融合發展。

  小瓜果鋪致富路

  9月22日上午,惠水縣委常委會召開會議,專題研究佛手瓜産業發展問題。這場會議通過中文、英語、西班牙語面向全球直播。

  一個西部縣種佛手瓜,為何能引起世界關注?惠水縣山多地少土層薄,傳統農業産業難以可持續發展,老百姓靠種地遲遲不能脫貧致富。近年來,惠水縣依託自然條件、區位優勢,探索出以佛手瓜為代表的山地高效特色産業,並作為主導産業在全縣推廣5.2萬畝。

  “一畝地收入近萬元,在以前真不敢想像。”52歲的顏橋珍是好花紅鎮弄苑村村民,從房前屋後零星種植,一步步將佛手瓜種到了18畝,一家人因此過上了殷實富足的生活。今年,在貴陽上班的兒子汪軍乾脆辭職回鄉,準備把家裏的瓜地再擴大100畝,用自己學到的資訊技術,把産品賣到更多大城市。

  渾身是刺,吃起來又酸又澀,刺梨在貴州曾無人問津。如今,在龍裏縣,這種其貌不揚的小果子卻成了“香餑餑”——種植面積達10.5萬畝,形成了生産、加工、銷售一條龍産業鏈,開發出刺梨幹、刺梨酒、刺梨汁及刺梨保健品等20余種産品。目前,龍裏已成為貴州乃至全國人工種植刺梨規模最大、品種最優、産量最高的生産基地之一,種植受益農戶達7917戶,戶均增收8000元。

  躋身中國十大名茶之一,都勻毛尖是黔南茶産業的一塊金字招牌,也是幫助群眾發家致富的重要産業。全州12縣市均産茶,現有茶園超過161萬畝,茶葉從業人員達38.83萬人,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36746人。除了産茶,各地也在探索茶旅一體化融合發展路徑,吃茶宴、住茶山、遊茶園、體驗制茶,茶區成了人們休閒娛樂的景區。

  如今,黔南各地都在積極行動,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相銜接,立足山地資源和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優化農業結構,以茶葉、蔬菜、水果、中藥材等為主導的生態産業,正源源不斷地釋放綠色紅利。

  “把生態保護好、建設好、管護好、利用好,守住綠水青山,建設美麗家園。”黔南州委書記唐德智表示,將以第四屆中國綠化博覽會在黔南舉辦為新的起點,不斷擦亮“生態之州”的亮麗名片,把生態文明建設貫穿脫貧攻堅、産業發展、城鄉建設等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17日 06 版)

[責任編輯:張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