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十三五”,這5年】天藍地綠水清 扮靚美麗中國

2020-10-07 12:11: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重訪浙江安吉余村,考察西溪濕地;走進秦嶺深處,察看自然生態詳情;在汾河岸邊了解流域綜合治理……生態環境保護,總書記念茲在茲。

  “十三五”期間,我國各地不斷夯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印在腦子裏、落實在行動上,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讓祖國大地不斷綠起來、美起來。

  人民的獲得感不斷增強

  “以前黃河水又臟又臭,我們不敢親近她。現在的黃河漂亮、溫柔又乾淨,從早到晚,市民都願意到黃河邊遊玩。”蘭州市民一席話道出了黃河蘭州段的變化。

  蘭州是黃河上游最大的工業城市,也是西部地區重要的能源和重化工基地。工業排放造成的黃河污染一度讓蘭州人痛心。近年來,通過嚴控排污、沿河截污、河道濕地修復以及治理過度開發等行動,黃河蘭州段水質已連續4年穩定達到國家二類水質標準。

  推動環境保護全國一盤棋。習近平總書記為長江經濟帶開藥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又為治理黃河指點要略——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加強協同配合,推動黃河流域高品質發展。

  如今,長江之病漸消,江豚頻現,魚翔淺底。沿黃省份也大步邁向更廣闊的發展之路。大江南北的人們用汗水澆灌和培育著共同的綠色家園。

  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吳舜澤認為,近年來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巨大變化和成就,體現了5個“前所未有”:“思想認識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制度出臺頻度之密前所未有,監管執法尺度之嚴前所未有,環境品質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十三五”以來,全國新增完成12.5萬個建制村環境整治任務。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聞得到花香、聽得到鳥叫、記得住鄉愁。這些人民群眾對優質生態産品和美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正通過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舉措,一步步變成現實,並進一步轉化為支撐經濟高品質發展的生態和資源基礎。

  數據顯示,與2015年相比,2019年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上升8.9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下降6.3個百分點,細顆粒物(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年均濃度下降23.1%。2019年,全國337座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2%;“十三五”以來已累計完成防沙治沙880萬公頃。

  環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

  眼下,第二輪第二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正在實施之中。從2015年底河北試點起,3年時間,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完成全國31個省區市第一輪督察全覆蓋,並分兩批對督察整改情況開展“回頭看”。從去年開始,這項工作進入第二輪例行督察。

  從廣東練江污染整治,到雲南洱海周邊旅遊發展管控不力問題、馬鞍山長江岸線污染問題,一個個曾被認為“不可能”整治的污染問題,一處處曾一度失去的水清岸綠,在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推動下,或整改到位,或失而復得。

  “5年來,督察成效是非常顯著的。”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用4句話加以總結,老百姓點讚、中央肯定、地方支援、解決問題。

  “正是借助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的力量,推動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人心,凝聚起了全社會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共識。”黃潤秋表示,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推動了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長效化,現在各個省份都建立了環保督察制度,中央也明確了部門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更重要的是,推動解決了一批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突出問題,辦成了一批長期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

  綠色家園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從青藏高原往北,沿祁連山、賀蘭山、陰山至大興安嶺,遼闊壯美的草原是天然的綠色屏障。那無邊無際的綠色,隨著古老的詩詞吟唱,始終在人們心頭縈繞。日前,敕勒川等39處首批國家草原自然公園試點正式啟動。

  從三江源到毛烏素沙地,從東北林區到雲南洱海,一個個“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的故事,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拼就美麗中國的動人圖景。

  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重點區域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持續開展,北方地區清潔取暖試點城市實現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全覆蓋。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86.7%。禁止洋垃圾入境,全國固體廢物進口量比2016年減少71%。

  節能減排培育經濟發展綠色動力。2019年,我國萬元GDP用水量為60.8立方米,與2015年相比,下降23.8%;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38.4立方米,與2015年相比,下降27.5%;我國清潔能源佔比迅速提高、産業規模穩居世界第一。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持續降低,去年降至57.7%。2017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約46%,提前3年實現了到2020年碳強度下降40%至45%的目標。

  生態保護讓神州大地綠意盎然。近年來,我國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修復,將約25%陸地國土面積劃入生態保護紅線。東北虎豹、大熊貓、神農架等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穩步推進。

  加快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草、石漠化綜合治理等國家重點工程,由點到面帶動荒漠化地區生態狀況整體好轉。“十三五”期間,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年均減少2424平方公里和1980平方公里,植被平均蓋度增加0.7個百分點,沙塵天氣次數年均減少20.3%……

  生態文明建設並非一蹴而就。14億中國人正以久久為功的精神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呵護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曹紅艷)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