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人物特寫】“我把這一顆心留在了嶺門村”

2020-09-14 17:36: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黃書記回來啦!”一輛車停在村口,眼熟,在大樹下納涼的幾位阿婆阿嬸一起歡呼起來。

  “黃書記”是黃海軍,80後,海南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灣嶺鎮嶺門村曾經的第一書記。駐村4年,黃海軍回到原單位,對接嶺門村扶貧工作的,還是他。

  一張娃娃臉,但在脫貧攻堅一線,黃海軍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老兵”。

  “回海口工作已經有一年了。聯繫的還是嶺門村,幹的還是扶貧的事,就好像從來沒有離開過。”每隔一段時間,黃海軍就回一次嶺門村。

  補位不越位:要斷“窮路”,先斬“窮根”

  2015年7月,初到村裏,黃海軍心裏暗暗打鼓——37戶貧困戶,不少還是難啃的“硬骨頭”。

  王成安,貧困戶,愛喝酒,常年“一天三頓酒、父子共一壺”。“每次去他家,都是迷頭大醉,沒見他醒過。”回想起來,黃海軍仍然皺眉頭。

  “我跟他説,‘成安叔,你都五十多歲的人了,再不改改,一輩子就這樣了,你兒子也跟你一個樣’。”好言相勸不行,就改激將法。這一回,起了作用,王成安答應養羊,條件是——“給我發羊羔,我就養”。

  免費的,不心疼,更可能養不好。黃海軍沒答應。多次勸説、引導,最後“三方共籌”:海南省農信社資助5000元,王成安自籌5000元,再貸款5000元。

  真金白銀投了進去,又出力氣蓋了羊圈,王成安開始用心。為了不耽誤放羊,酒喝得少了。到今年年中,王成安單靠養羊已經掙了將近10萬元,整個人精神抖擻,哪還有一點萎靡不振的樣子。

黃海軍的辦公桌上擺著一張他和王成安的合影。張若涵 攝

  黃海軍有兩個“決不能”——決不能讓貧困戶覺得“天上可以掉餡餅”;決不能代替貧困戶去做他們自己能做到的事。“在思想上不給貧困戶留後路,是對他們的長期發展負責。”他對記者説。

  剛到村裏時,全村唯一一所危房,住著貧困戶王海沙,三十多歲,體格健壯。黃海軍很納悶:正當壯年,為啥住著這麼破的房子?

  後來得知,王海沙好賭,今天手頭有點錢,明天就全輸了。老婆氣得離了家。

  王海沙有木匠手藝。黃海軍每天去家裏“磨”——換掉手機號碼吧,遠離賭友吧,出去打工吧……第五次到府,王海沙被説動,到縣城找了份木匠工作。一年賺幾萬塊錢,老婆也搬了回來,夫妻倆和好如初。

  現在,王海沙跟人合夥開了裝修店,帶了幾個徒弟。既當老闆,又當師傅。

  “對於我來説,這只是眾多工作中的一小部分;但對於他們來説,這是改變人的一生、改寫家庭命運的大事。”黃海軍説。

  有舍才有得:“為農民做再多的事都是應該的”

  一頭扎進嶺門村,對家人自然少了陪伴。“派駐之前徵求家屬意見,老婆問我去多久,我説一年,她説那就去吧。”結果,一待四年,黃海軍自己也沒想到。

  “駐村的時候,忙起來幾個月才回一次家。女兒見到我會説‘爸爸來了’,我走的時候她們又説‘爸爸回村了’。”當年,雙胞胎女兒9個月大,如今已上幼兒園。説起女兒們,黃海軍難掩歉疚。

  同村民們,倒是結下深情厚誼。

  2019年,村裏迎接脫貧攻堅工作檢查。“扶貧檢查是非常嚴格的,為了防止弄虛作假,調查組會進到每一戶貧困戶或脫貧戶家中,還會問到許多具體細節。”

  偏巧趕上調查組進戶的當天,剛剛脫貧出列不久的莫翠仙一家都要出門。

  “當時調查組路過他們家的院子,意外地發現這封手寫的信。信上不僅表達了對黨和國家扶貧政策的感謝,還表揚我們的駐村幫扶工作開展得好,工工整整地寫了兩頁紙。”現在想起來,黃海軍仍然感慨萬千。

  “講實在話,付出的時候沒惦記能得到什麼回報。但鄉親們都在為我著想、反過來幫我的時候,我覺得千言萬語都形容不來,那是一種非常幸福的感覺。”説著,黃海軍眼睛有點濕。

説起嶺門村的各家各戶、大事小情,黃海軍如數家珍。孟凡盛 攝

  海南省農信社黨委宣傳部部長袁國華講起這樣一件事。2018年,黃海軍因過度疲勞暈倒,被村民們送進醫院。“病剛好一點,他就給我打電話説,他要回去,繼續‘打仗’、繼續扶貧。等到我準備再去看他的時候,發現他已經回村返崗了。”袁國華説。

  黃海軍説,“扶貧工作得到實惠的是農民,為農民做再多的事都是應該的。”

  人走心還在:“扶貧得一茬接著一茬幹”

  2017年9月14日,國務院扶貧辦公佈“2017年全國脫貧攻堅獎”評選結果,40名來自脫貧攻堅一線的先進個人獲獎。黃海軍在列,成為海南省首位獲評這個獎項的扶貧幹部。

  黃海軍認為自己所得的榮譽遠超所作的貢獻,“扶貧肯定不是我一個人就能做成的,必須依靠幫扶單位、鎮委鎮政府、村兩委幹部、駐村工作隊隊員等各個方面共同的力量。”

  一茬接著一茬幹,一棒接著一棒跑。久久為功,方能滴水穿石。

  2019年8月,黃海軍結束派駐,回到原單位,同事曹文超無縫接任嶺門村第一書記。

  離開時,黃海軍既有不捨,又有不安。“覺得不能直接開展幫扶了,很多事情必須通過現任第一書記、縣裏的駐村工作隊以及村兩委幹部來推動,當時就有點擔心,自己離開了,村子的發展會不會成為未知數。”

  一年時間飛快過去,這種擔憂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信任和信心。“有國家和省裏對扶貧工作的重視,有省農信社黨委的支援,還有曹書記紮根幫扶的堅定決心,雖然我離開嶺門村了,但村子脫貧致富的勁頭一丁點都沒有減。”

黃海軍(左一)、曹文超(右一)正在田間觀察村裏紅米水稻的長勢。孟凡盛 攝

  有了之前的基礎,曹文超對嶺門村的發展有了進一步的規劃——發揮特色産業帶動作用,引進龍頭企業,培養致富帶頭人,實現鄉村持久振興。

  説起産業興村規劃,曹文超的語速快了一倍:“下一步嶺門村要大力發展‘種養加’:‘種’就是種辣椒、種紅米、種四角豆、種蘑菇;‘養’就是養生豬、養種龜、養白鵝、養跑地雞;‘加’就是除了現有的辣椒醬和野生蜂蜜加工之外,接下來還要做藥材益智的加工……”

  “天時、地利、人和,我相信我們嶺門村的小康目標一定能實現。”曹文超説。

  每次回村,黃海軍總能發現村子的新變化,這次也不例外:“現在每位村民要麼有一門手藝,要麼有種植或養殖産業,發展得非常好。尤其是跟他們聊天時看到的那種精氣神,跟脫貧之前可完全不一樣……”

  太陽快落山,黃海軍和曹文超終於忙完。他們並排坐在村口盤算:

  今年海南省農信社對口嶺門村的消費扶貧金額已經有47萬元,年底前差不多能做到60萬元;

  紅米水稻即將迎來收割,230畝辣椒苗只等10月開種;

  下一批無公害羊肉找好了採購單位,送貨時間定在了中秋節前一週;

  啟芳哥打算年底先賣掉一頭公牛,就可以把當初買牛的本錢賺回來了……

  在他們身後,村裏的孩子們笑鬧著,跑回家吃晚飯。一抹余暉穿過雲層,灑在每個角落。

[責任編輯:樊繼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