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疫情下網購觀察:農貨向上 外貿向內

2020-07-30 10:14: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企業和商家的新年商業計劃,卻催化了“雲端”的新機遇,諸如電商領域等。阿里巴巴、拼多多等零售巨頭提供的消費大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網路零售已基本全面恢復。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月至6月,全國網上零售額51501億元,同比增長7.3%。在直播電商、電商助農等新業態拉動下,下沉市場重新展現活力;同時,電商進一步深入生産領域,農産品供給和消費向線上轉移,外貿企業轉內銷步伐加快,網路消費正呈現“農貨向上、外貿向內”以及線上線下融合加速的趨勢。

  農産品供給和消費向線上轉移

  數據顯示,一二線城市用戶依舊是農産品線上消費的主力,包括直播帶貨、社區團購等形式在內的電商助農新商業被激發,農産品供給和消費均加速向線上轉移,電商緩解農産品難賣成效明顯。

  “我今天是在農家給大家做直播。這裡的椪柑鮮嫩多汁、口味甘甜,喜歡的朋友請下單。您的每一次購買,都是給農戶增加一份收入。”網路主播樓恬如拿著椪柑在鏡頭前自然地向粉絲推薦。

  像樓恬如一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通過直播為農特産品代言,讓土特産從小山溝飛進了網際網路,通過愈加發達的物流網路,進入城市餐桌。

  “現在我家蒜頭、馬鈴薯、洋蔥等易儲存的農産品,都通過網上買。”杭州退休老人王山説,近期網購的山東洋蔥,5斤6.5元包郵到家,品質好,折算下來比菜市場都便宜。

  “面對疫情期間出現的挑戰,在政府扶持、企業加碼,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包括直播帶貨、社區團購等形式在內的電商助農新商業被激發。在此過程中,農貨上行的道路不僅被拓寬、部分難點被打通,甚至展現出驚人的潛力。”浙江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佑創新商業智庫首席專家趙浩興表示。

  7月盛夏,正是寧波奉化水蜜桃的熱銷季。“今年我區水蜜桃栽培面積5.3萬畝,預計總産量4萬噸左右,總産值為4.70億元。”寧波市奉化區委副書記、區長胡永光近期走進拼多多的直播間,用一組數據作為開場白,為奉化水蜜桃“代言”。

  據介紹,奉化水蜜桃此前主要佈局在長三角市場,為了進一步打通全國大市場,奉化區政府在供應鏈上下了大功夫。其中,政府牽頭量身定制了等級標準和發貨標準,對各種品級的水蜜桃分別進行統一包裝,同時還優化整體物流體系,提升配送效率。目前,快遞成本下降了30%左右,奉化水蜜桃的價格變得更有競爭優勢。

  寧波奉化供銷電商負責人汪勇感受到農貨上行成本越來越低了。他説:“有了更加暢通的供應鏈,我們的農産品更好賣了。”

  “當前電商深入農村,讓原本只有本地人吃到的精品水蜜桃以更優惠的價格,在上市季就成為其他地區消費者的選擇。”拼多多新農業農村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韓東原表示。據拼多多披露的資訊顯示,今年以來,平臺新增涉農商家超27萬,超過去年全年新增數量;而上半年,一二線城市用戶農産品消費訂單量佔比超過七成,依舊是農産品線上消費的主力。由此可見,農産品供給和消費均加速向線上轉移。

  “我們團隊每到一個地方,都希望把當地的物流能力、産品能力、運營能力,注入網際網路新思維,通過更加規範化、制度化、市場化的扶貧協作,帶動當地的産業扶貧。”阿里巴巴脫貧基金總經理王威説,例如甘肅省渭源縣的農特産品馬鈴薯,在阿里巴巴團隊的幫助下,通過盒馬以及商超自營渠道,將渭源的優質馬鈴薯源源不斷地賣向全國。

  電商緩解農産品難賣成效明顯。據淘寶介紹,平臺上有30萬家淘寶店來自農村地區,“618”期間1700多款特色農産品銷售額同比增長100%。截至6月30日,拼多多自2月以來的相關助農專區和活動,已累計成交2.5億單,賣出農副産品15.8億斤,共推動超過150個特色農産區産品走向全國6億消費者的餐桌,幫扶農戶超過52萬戶。

  外貿企業轉內銷步伐加快

  疫情成為外貿企業加速挖掘內需潛力的催化劑。不少外貿企業借助電商平臺及網路直播、網紅帶貨、短視頻等新興方式,積極提升線上銷售能力,擴大産品和品牌知名度,拓展國內市場。

  “這次疫情給我最大的啟示是,國內市場、線上渠道都十分重要。”義烏榮豐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季方榮説。榮豐電子是一家美甲用品生産企業,主營産品有甲油膠、美甲儀器、消毒櫃等,2019年公司年銷售額超1億元,商品出口世界各地。

  榮豐電子有一定內銷基礎,2016年該企業開始做自主品牌,但前幾年內銷份額不高,企業也未重視。季方榮説:“做內銷需要考慮設計、打樣、生産、銷售各個環節。設計的産品不僅要符合國內市場需求,後續還要考慮和開拓多種銷售的渠道。因此,我們還要請有經驗的設計師以及銷售團隊,靠我們自己是遠遠不夠的。”季方榮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僅僅是今年以來轉換包裝、更新生産線,該企業就要投入1000多萬元。

  對外貿企業而言,疫情成為倒逼企業加速挖掘內需潛力的催化劑。

  復工復産後的第一次出差,萬事達(杭州)咖啡機有限公司董事長杜偉就在北京大興機場看到自己企業的無人販賣咖啡機,他當即在微信朋友圈記錄下驚喜的一刻。“今年疫情正好助推了無人販賣的應用場景推廣,單款機器銷售額預計可超千萬元。”他説。

  一款為應對疫情推出的防疫分食午餐包,成為杭州臻元休閒用品有限公司的“爆款”,通過網路銷售,這款産品將公司今年前5個月的業績從本來可能面臨的斷崖式下滑扭轉為同比增長。該公司董事長毛新雨説:“國家也在鼓勵企業外貿轉內銷,通過這次經歷,我們看到不少適銷對路的出口産品可以積極拓展國內市場。”

  為鼓勵企業自建國內行銷網路,浙江省提出推動外貿企業向線上銷售轉型,借助網路直播、網紅帶貨等新興方式,提升拓展網上銷售能力。同時,推廣平臺企業聯合出口企業運作品牌模式和協同製造模式,支援淘工廠、網易嚴選、聯華鯨選、順豐優選等平臺深化與全省産業集群企業對接合作。

  “相關政策出臺非常及時,給我們想要打開國內市場大門的外貿企業找到了門把手。”浙江健拓醫療儀器科技有限公司網銷部部長蘆能江認為,習慣於外貿接單、生産、行銷模式的企業,需要政府及時引導,以適應不同的産銷模式。

  為順應行銷方式和渠道的變化,更精準地對接國內市場客戶,不少外貿企業已經開始嘗試通過直播、短視頻等形式打響産品和品牌知名度。

  “不久前,公司在一些短視頻平臺開設賬號,也嘗試和網紅合作直播帶貨。”杭州久積科技實業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李浩説,“轉型內銷一大關鍵是消費者對産品品牌的認知度和信任度,這需要時間的積累,而作為企業來説,首先要保證産品品質經得起消費者檢驗。”

  阿里巴巴介紹,從4月以來的短短幾個月,旗下平臺累計入駐的外貿工廠已超過28萬家,電商帶動産業帶C2M訂單增長達500%。今年阿里巴巴將以20場線上展會為“主戰場”,助力外貿企業解困並實現數字化轉型。

  線上線下融合激活新動能

  分析人士認為,電商的新趨勢已經從單純的線上創新轉向線上和線下互動的創新,消費網際網路正在推動産業網際網路加快發展,未來應鼓勵製造業和服務業向“智造”産業和現代服務業轉變,為後期消費反彈和經濟升級做好準備。

  今年電商平臺大規模上線3D購物,首批採用該技術的有宜家、顧家等100家品牌。全球知名家居零售商宜家將3000平方米的上海寶山店,按1:1比例復刻至天貓。上線以來,至少已有500萬人次體驗了天貓3D購“雲逛街”。數據顯示,通過3D購物,消費者每人平均加入購物車的商品數為15件,比之前提升5倍。顧家家居相關負責人認為,過去家裝電商做不了場景化展示,現在3D購物解決了該難題,未來會加速推進該技術應用。

  “疫情之下出現的電商創新,凸顯了現代資訊技術應用與發展趨勢,而且也凸顯了電商在經濟運作過程中的作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微表示,從生産到消費、從國內到國際、從農村到城市,電商全面提升了上線、上雲的進程,經濟社會運作的資訊化、數字化、智慧化趨勢愈加明顯,數字經濟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快,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消費需求和電商創新的方向,釋放出創新驅動發展的巨大動能。

  王微認為,電商的新趨勢已經從單純的線上創新轉向線上和線下互動的創新,消費網際網路正在推動産業網際網路加快發展。這種創新的範圍從過去以城市為主,向農村地區、中西部地區下沉,同時實現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連通與融合創新。

  數字經濟智庫高級研究員胡麒牧建議,國家出臺政策推動經營企業實施數字化轉型,特別是鼓勵小微企業線上化和數字化,鼓勵製造業和服務業向“智造”産業和現代服務業轉變,也為後期消費反彈和經濟升級做好準備。

  韓東原認為,今年以來,縣域的電商助農脫貧意識都有較大幅度提高,但與此同時,縣、鄉、村級的冷鏈物流設施還較為欠缺,部分縣域農産品的分級、打包、質檢等體系較為粗放,各地都在廣泛合作補短板。同時,縣域網際網路人才普遍較為缺乏,培訓需求強烈。

  目前,農村快遞物流網路發達的地方往往位於東部沿海地區以及商品農業發展程度高的地區,這些地區農村電商發展水準本來就高;而更多快遞物流網路薄弱的農村地區,卻因為投資回報等問題,物流建設緩慢,反過來又制約了農村電商的發展。受訪的多位業內人士建議,在農貨上行方面,相關部門出臺激勵政策,在物流用地、財政金融扶持等方面給予支援,鼓勵快遞物流企業聯合電商平臺,利用數字技術鋪設更加高效的鄉村快遞物流網路,確保農産品運得出、運得快。(記者 張璇 魏一駿)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