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新論】建設讓人民滿意的新型智慧城市
編者按:為進一步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進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把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治理效能,中央網信辦與光明日報社共同組織“實踐新論”網上理論傳播專欄,陸續在光明網推出系列理論稿件和新媒體作品,解析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內在邏輯,敬請關注。
伴隨著世界多級化格局深入調整和全球科技産業深刻變革,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革命蓄勢待發。當前,我國行走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大道上,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目標。城市治理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基點,以資訊化為驅動力,建設讓人民滿意的新型智慧城市無疑是實現城市治理現代化的生動詮釋。
早在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新型智慧城市的概念。2020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赴浙江考察時指出,通過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手段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大城市也可以變得更“聰明”。從資訊化到智慧化再到智慧化,是建設智慧城市的必由之路,前景廣闊。可以説,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我國城市發展實際,順應資訊化和城市發展趨勢,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培育新的增長點、增強發展新動能而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近年來,全國各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推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在政務服務、交通出行、醫療健康、公共安全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和進展。
秉持著“讓資訊多跑路,讓市民少跑腿”的原則,政務服務在資訊化方面充分發揮了帶頭作用。目前,全國各地的電子政務建設取得了較大成效。在浙江,省級大數據平臺對外開放信用服務、醫療衛生、教育文化、城建住房等領域數據集,百姓辦事找政府“最多只需跑一次”;在江蘇,通過大力開展移動政務終端建設,讓“不推一扇門,不見一個人,辦成所有事”成為現實;在上海,“一網通辦”不僅要能辦事、快辦事,還要辦成事、辦好事,把用戶滿意度作為制度成效的重要標準,不斷優化和再造業務流程,將政務服務平臺打造成“開在家門口的政務便利店”。通過“網際網路+政務”的創新,老百姓真真切切地得到了便利,擁抱數字化新時代。
交通運輸是一個城市的血脈,在智慧城市中建設“智慧道路”,為城市的發展源源不斷“供氧”,是實現城市全方面發展的必經之路。比如,深圳僑香路在建設中採用了物聯網、大數據以及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讓交通運作情況可以全息感知,提高道路交通運作效率和安全性;北京延慶至張家口崇禮的延崇高速,基於大數據的感知和服務,實現了車路協同、橋隧設施健康監測及智慧養護,打造出高品質發展的智慧交通全國樣板;珠海通過智慧交通管理服務系統,建立起了車道級高精度地圖,實現對人、車、路、交通設施、交通狀況的精確量化,使主城區重點節點通行效率大幅提升。數據賦能、技術驅動下的智慧道路,讓老百姓的生活更加便捷高效。
智慧城市能為民眾提供優質的醫療健康服務。在貴州,智慧醫療創新研究中心落戶貴州省人民醫院,在原來遠端會診的基礎上,可以開展面向遠端的雙向轉診復診,讓群眾能夠在基層醫療機構得到更高水準的醫療服務。在寧夏,遠端診療網路平臺可以完成各類醫學影像的上傳、診斷和收發報告,實現了優質醫療資源與基層患者零距離。在湖南益陽,通過整體推進智慧醫療工程真正便民惠民,市民將逐步告別傳統就醫模式,進入“智慧醫療時代”。市民通過預約診療,在小醫院就醫,可以享受大醫院遠端治療服務。居民將享受“健康保健不出門、常規病例不出村、專家門診有預約”的智慧醫療服務。
智慧城市的建設中,公共安全是必不可少的一環。湖北武漢依託雲計算技術和雲存儲平臺,打造安全的智慧樓宇、安全的智慧園區和安全的智慧城市。北京不斷推進“智慧派出所”建設,警務站配備了交通違法處理、網上公安局業務自助辦理等終端設備,設置了防範電信詐騙、防盜、拒絕黃賭毒、消防安全等互動演示區域。智慧城市打通數據壁壘,串聯社區安全、社會治安、生産安全、消防安全、食品藥品安全、公共衛生安全六大應用場景,有助於實現“在群眾身邊守護群眾安全”的最終目的。
秉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未來的智慧城市將是開展新基建、運用新技術、採用新模式、提供新服務、實現新增長的新型智慧城市。
新基建有著“一行帶百業”的效果,可以加速傳統企業快速升級,而新技術則是新基建建設的核心,二者相互聯繫,不可分離。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快5G網路、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在未來智慧城市的建設中,將集中力量進行以5G、工業網際網路為代表的通信網路基礎設施建設,以人工智慧、雲計算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建設,以數據中心、智慧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建設等;在資訊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之上,大力拓展智慧交通、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融合基礎設施建設。
在未來新基建和新技術的融合過程中,政府將充分發揮平臺作用,匯聚各方資源,不斷創新發展模式,從而逐漸完成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徹底轉型,服務效果由“盡力而為”向“無微不至”轉變,治理模式由“單向管理”向“雙向互動”轉變。政府將通過開放的合作模式,鼓勵和支援企業、社會組織、群眾等多方力量參與社會治理,組建“企業主建、政府主用、社會共用”的建設運營體系,形成共建、共治、共用的城市新發展模式。
在新技術驅動、新基建保障、新模式發展、新服務引導的背景下,新型智慧城市將在未來實現經濟新增長。那麼,何謂新增長呢?以數據驅動,技術賦能的數字經濟便是新增長的核心,如數字農業中的農業物聯網、農業大數據;工業數字化中的工業網際網路、智慧製造;數字服務産業中的智慧金融、數字物流;區域數字産業的智慧園區等等。從農業到工業,從製造業到服務業,從行業到園區,數字經濟的擴張效應將覆蓋整個中國,成為賦能新經濟的推進器,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更大的回轉空間和韌勁。
新型智慧城市,是適應我國國情和資訊化發展實際提出的,是智慧城市概念的中國化表述。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要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踐行新發展理念,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並重,通過數據融合匯聚和共用開放,激發新的發展動能,提升智慧城市建設成效,實現城市治理現代化。
(作者: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副教授 丁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