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一套潛水服的故事

2020-06-03 15:15:00
來源:《人民鐵道》報業有限公司上海記者站
字號

  是第一座由中國人自行設計

  自主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特大型橋梁

  在南京長江大橋紀念館“集體使命”展陳中

  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大橋建設中的

  潛水設備和潛水衣物

  時間的印記佈滿這些滄桑的物件

  歲月在一個個斑駁的歷史片段中

  向後世講訴著經久不衰的故事

  1

  長江江心幾個橋墩位置,水流湍急,深近百米,探查與施工必須進行深潛水作業。當時採用的水下減壓法效率極低,潛水員在水下工作25分鐘,減壓需要兩個多小時,如果仍然採用這種潛水方法,勢必會極大影響大橋建設的進度。

  龔錦涵,我國潛水醫學學科領域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以一種全新的吸氧水面減壓法,順利攻克了潛水速度這一難關。利用這一潛水方法,潛水員在水底工作結束後,直接從水底到第一停留站,在第一停留站稍作休息後,就可以很快出水。

  2

  潛水工作的速度解決了

  更為嚴峻的新問題又來了

  那就是挑戰人體極限的潛水深度

  6號墩處於江心最深處,即使在枯水季節,水下深度也達到66米,而深潛水超過60米就會危及生命,當時國際空氣深潛的極限深度是水下60米,如果超過,必須換成氦氧氣體。

  原南京長江大橋工地醫院醫生 尹仲昆説:“氦氣分子密度比較小,它的麻醉作用比較低。氦氧成本不得了,下一個人,光氦氣一兩千塊錢成本。”

  那個年代,2000塊錢抵到一個普通工人4年的工資,卻只夠潛水員深潛一次,以當時的經濟條件,南京長江大橋工程顯然承擔不起。

  我國潛水醫學學科領域的主要奠基人龔錦涵説:“我們花了半年的時間,專門做了一個超過了51.8米和60米的減壓表,給吸氧水面減壓專用的,文獻上沒有的,都是我們自己做出來的。所以在潛水醫學角度上,它是創新的東西。”

  3

  一個潛水員潛入水下 60米

  等於在挑戰生命極限

  誰 是第一個以身試險的英雄?

  工人潛水員胡寶玲和他的戰友們,主動要求突破深潛水這一關,他以超越常人的勇氣和堅定意志,勇闖“生命禁區”,為南京長江大橋施工的百年大計做出了重大貢獻。

  原南京長江大橋潛水班工人龐國江説:“超過60米以後,我們就感到身體呀,頭腦發漲,下到69米的時候,那就更厲害了,嘴唇講話發抖了,聲音尖聲怪叫,好像不像我講話的聲音一樣,到最後,我們就下到72米,下去以後,在裏面工作20分鐘,20分鐘以後就要上來。”

  南京長江大橋的潛水作業運用全新減壓技術,突破水下60米極限,最深下潛77.13米,未出現一例減壓病症和潛水事故,譜寫了世界橋梁史上的深潛神話,從潛水技術到潛水醫學保障,都達到當時世界先進水準。

  回溯過去

  人類的勇氣和智慧賦予了

  每個時代不同的意義

  今天

  中國鐵路跨江大橋的建設和管養水準

  正以“中國速度”飛快發展

  從南京長江大橋到蕪湖長江大橋

  到大勝關長江大橋

  再到五峰山長江大橋

  中國鐵路大橋的守護者們

  正以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鬥精神

  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

  讓一座座民族“自信橋”

  在新時代的征程中更加熠熠生輝!

  供稿:《人民鐵道》報業有限公司上海記者站(上海局集團公司融媒體中心)、南京橋工段融媒體工作室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