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地方談】大河網評:補齊“三農”短板 提高“金扁擔”成色
“我想這個目標也在實現中。‘金扁擔’,我把它理解為農業現代化。”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談到記憶深處陜北老鄉期盼幹活能挑著“金扁擔”時表示,新形勢下要著力解決農業發展中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重點從農産品結構,抗風險能力、農業現代化水準上發力。
農業是人類社會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當下,農業對我國整體經濟社會發展意義重大,特別是在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並存的當下,穩住農業就穩重了“基本盤”。而要穩住農業,必須補齊“三農”中存在的短板。
首先要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的短板。近年來,我國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逐漸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速度加快,但還有相當一部分地區的農田水利基本設施老舊,甚至空缺,導致糧食生産還主要處於“望天收”階段,這嚴重打擊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阻礙了當地“三農”産業的發展。因此,要在完善農村基本交通設施的基礎上,統籌規劃高標準基本農田,在通過數字化推動農業節約高效用水的同時,完善農村物流資訊化體系,徹底打通農業産業發展中的“堵點”和“中斷點”,形成順暢的閉路迴圈,提高農業的抗風險能力。
其次要補齊科技轉化應用的短板。科技是農業發展的巨大推動力量,農業的科技含量直接決定著農業發展的品質。而在廣大農村,大部分農民多為中老年人,思想觀念比較陳舊,對農業科技認識不夠,加上農業科技産品的投入相對較大,在看不到成效的基礎上,他們不會輕易接受這些新事物,讓農業科技轉化應用遭遇尷尬。因此,要在加大農業科技研究的同時,創新“研、産、銷”相結合的農業産業科技化模式,讓科研單位根據農民的具體需求進行研發、生産和銷售,縮短農業科技的轉化應用鏈條,提高農業科技利用率,讓農業生産更有底氣,提高農業現代化水準。
三要補齊人才資金短板。農業現代化離不開科技,更離不開人才和資金支援。從現實來看,務農人員老齡化漸趨明顯,農業生産資金投入受限,最終導致農産品結構單一,影響農業發展。一方面,農業發展前程無限但活力不足,急需注入新鮮血液。另一方面,由於大城市就業壓力的增大,一些有資金和眼光的務工人員開始出現返鄉潮,一些大學生也有了返鄉創業的想法。如何讓這些人留在農村發展,成為補齊人才資金短板的關鍵。各地要根據實際制定引導扶持政策,並形成長效機制,鼓勵他們發揮各自所長,多領域發展,多鏈條生産,用新的觀念理念彌補歷史遺留下來的農村産業結構短板。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習近平總書記對“三農”工作一直寄予厚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夯實“三農”基礎,中國經濟才能行穩致遠;補齊“三農”短板,提高“金扁擔”成色,高品質實現農業現代化,鄉村振興也能更快更好實現。(老車新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