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傳承攻堅“接力棒”

2020-05-18 10:14: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臺北村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西南大山深處,因地處九仙臺以北而得名。由於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資訊閉塞,村民大多外出打工謀生。雖然在2017年脫貧,但因為沒有後續産業保障,依然有很大的返貧風險。

  初夏時節,記者走進臺北村村民賀三珠老人的家裏。74歲的賀三珠四世同堂,但除了她和老伴外,兒子、孫子、重孫都在城裏工作學習,“前幾年村裏沒啥幹的,年前人都去外邊打工啦”。問起她是否願意去城裏享福,老人表示不打算去,“我們村裏的新書記正在大力種植連翹和白皮松,別看我年歲大了,但也想跟著書記好好幹,等我們村富了,産業發展起來了,孩子們自然就回來了”。

  賀三珠説的“新書記”,就是因公殉職的原臺北村第一書記郭建平的女兒郭子涵。1996年出生的她大學畢業後,放棄城裏的工作和生活,子承父業,接過臺北村脫貧致富的接力棒。“父親對扶貧事業的執著,鄉親們對父親的熱愛,這些愛和信任指引我走進扶貧領域,完成父親未竟的事業。”看似柔弱的郭子涵字字鏗鏘地説出了投身扶貧的初衷。

  郭子涵的父親郭建平,曾是山西蘭花集團莒山煤礦職工培訓中心主任。2017年12月,他由晉城市委組織部派駐陵川縣附城鎮臺北村擔任第一書記,並兼任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那時,村集體沒有任何收入,扶貧工作排在附城鎮倒數第一。面對困境,郭建平帶領工作隊一起埋頭苦幹。

  “我們剛到的那幾天,正是陵川貧困縣‘摘帽’、村裏脫貧退出驗收和駐村工作隊輪換的關鍵期,任務非常繁重。整整18天,郭書記帶著我們白天披著大衣入戶,晚上在村委會和衣而眠,把全村50多戶145名貧困人口的資料全部採集完畢。”臺北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員尹軍傑回憶説。 駐村近兩年時間,郭建平走遍了村裏的每戶人家,村裏每個家庭的情況他都瞭如指掌,每一位村民都把他視為親人,村裏群眾的大事小情他都不遺餘力幫助解決。

  2019年8月2日,這個村民心中的好書記因勞累過度永遠地倒在了工作崗位上。沒有見上父親最後一面的郭子涵,在辦理完父親的後事後,毅然放棄了繼續考研深造的機會,主動向組織申請,來到父親生前工作的地方,繼續他未完成的事業。

  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為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果,郭子涵與全村村民積極制定發展規劃:因地制宜鼓勵村民在原有基礎上擴大苗木種植規模,增加村民收入;創新扶貧方式,進一步激發內生動力,營造和諧穩定、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發展氛圍;積極籌備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和文化活動中心,便利老人就餐,豐富文化生活;推進“煤改電”項目,解決村民冬季取暖問題;積極開展“六送一講”活動,增強脫貧信心;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完善基礎設施,提高村民生活品質;利用青山綠水的環境優勢發展鄉村民宿旅遊業,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一個村子要避免返貧,僅靠‘輸血’是不夠的,必須學會‘造血’。”對村裏下一步發展,郭子涵有自己的思考,“我們打算以連翹茶加工扶貧車間作為群眾增收的突破口,同時發展桑葉茶、蒲公英茶等多種藥茶産業,擴大規模,形成品牌。多措並行,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為實現好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責任編輯:劉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