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守望與祝福,寫入難忘青春記憶(患難見真情 共同抗疫情)

2020-05-11 10:29: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原標題:【守望與祝福,寫入難忘青春記憶(患難見真情 共同抗疫情) ——在湖北生活的外國青年講述抗疫親歷】

  人民日報記者 吳綺敏

  芳叢錦簇水濱生,東湖綠道正蔥蘢。

  從新冠肺炎疫情洶湧而至的“嚴冬大考”,到4月8日武漢“解封”,4月26日武漢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再到宣告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取得決定性成果,全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時節如流,決戰決勝之地史詩般的抗疫歷程,成為感動世界的人類共同記憶。

  本報記者近日赴武漢採訪,邀請多位外國青年講述湖北抗疫親歷,走近他們十分珍視的一段青春記憶——艱難時刻,他們選擇同中國人民在一起,無數次由衷喊出“中國加油”“湖北加油”“武漢加油”。無分國別、種族的守望與祝福,透出堅毅而溫暖的力量。

  留在湖北,從來都不後悔

  回望隔離生活,他們的感受是什麼?本報記者得到的最多回答是“不後悔”。

  奧萊利昂維亞德,來自法國,“90後”小夥兒,供職于名為“虛擬博覽會”的法國線上商務展會集團。北京、武漢,都留下了他求學、工作、生活的足跡。他1月中旬離開武漢,本是到妻子娘家所在地湖北隨州過年,沒承想,疫情突如其來。他放棄撤僑機會,決心擔起責任,同中國家人共渡難關。如今他説,事實證明自己做對了,遠在法國的父母更為他慶倖,因為湖北勝了,武漢勝了……他感嘆道:“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贏得這場戰爭的國家!”

  努爾胡達,來自巴基斯坦,“90後”姑娘,獲中國政府獎學金資助進入中國科學院大學,在培養單位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攻讀水生生物學專業博士學位,完成了論文答辯,本計劃1月29日學成回國。可是,離漢通道于1月23日關閉。何去何從?站在人生十字路口般的窘迫感頓時向她襲來。所幸,中科院水生所的大門仍然對她敞開,她像其他留學生一樣得到無微不至的關懷;其導師像對自己女兒一樣繼續關心幫助她……講起這個過程,胡達心裏暖暖的。

  “留在武漢,這是正確的決定。”對本報記者作出這個回答的,還有中科院水生所巴基斯坦博士生桑吉庫馬爾、印度博士後阿妮拉,武漢大學摩洛哥博士生哈娜妮塔米克(她願意中國朋友稱她何曉娜)、塔吉克本科生達弗拉托夫哈伊裏金(中文名字叫衛東),華中師範大學阿爾及利亞碩士生蘇萊曼尼艾敏(中文名字叫莫晗)、肯亞博士生拉斐爾姆瓦泰拉……他們都為自己的堅守而備感驕傲。

  不約而同,他們沒有過多向本報記者描述隔離生活的難耐,而是十分誠懇地説,最想表達感謝!

  體驗過不同國家生活的維亞德説,遇到大災大難,獨在異鄉的外國人往往遇到更多困難,只有在中國才可能得到如此溫暖的關懷。他如數家珍般地講起一個個暖心時刻:隨州外辦安排送來口罩、消毒液,片區警察主動到府詢問是否需要幫助……“我感到自己就是中國全民抗疫中的一員。”維亞德的肺腑之言,也是在湖北親歷抗疫的很多外國人士共同的感受。

  深受觸動,感念人間大愛

  回眸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最觸動他們的是什麼?

  “僅用10天左右建成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全世界都很受觸動:一是因為看到中國政府竭盡全力、想盡一切辦法挽救生命;二是因為看到中國實力非凡,為則必成”“這麼短時間,這麼多方艙醫院建起來,設施配備好,病人收進來,實在太驚人!”“4.2萬餘名醫護人員從全國各地趕到湖北救人,這是其他任何國家都做不到的”……又是不約而同,他們由衷讚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舉世罕見的強大力量。

  透過點點滴滴的真善美,感知英雄的人民、英雄的行動,感念人間大愛情懷。

  胡達説起口罩。醫護人員摘下口罩的瞬間,抓住了她的心;民眾自發地、不留姓名地給民警送口罩,也深深打動了她。

  阿妮拉説起醫生。一位穿著防護服的女醫生,在工作間隙跟母親通電話的瞬間,深深印入她的腦海。她説自己不怕留在武漢。即便萬一被感染,她也完全相信中國醫療水準,相信中國醫生能治好。

  莫晗説起捐助。從電視上看到一位老者把全部積蓄捐出用於抗疫,那個場面令他難以忘懷。

  何曉娜説起故事。每一天,她瀏覽中國媒體報道的大量激勵人心的故事,備感振奮。她向武漢大學捐款抗疫的故事,又被老師講述給學生們聽,口口相傳,對她的感謝和讚譽隨之紛至遝來。

  庫馬爾説起社區。談到2月中旬自己耳部發炎時社區工作人員對其格外照顧,他説那是如同家一般的美好感覺。

  維亞德説起“鄰居”。馳援湖北的江西醫療隊後勤保障人員與他同住隨州賓館,他由此更直觀地體會到中國醫護團隊的非凡付出和重要貢獻,也更認識到自己安心配合隔離措施,就是參與抗疫的切實行動。

  娓娓道來記憶中彌足珍貴的一個個片段,無不深深感懷。拉斐爾這樣概括:那些毫不懈怠、晝夜值守的醫生、保安、宿舍管理員、志願者,“都是我們所依賴的無名英雄,是我心中真正的英雄”。

  真實情況,就是中國很棒

  中國採取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防控舉措,作為親歷者的他們,對此作何評價?

  還是不約而同,他們歷數“意料之外”的井然秩序——大批支援隊伍火速趕來,急而不慌,忙而不亂,救治有效;空前嚴格的隔離措施出臺,居民積極配合,生活有保障……阿妮拉所稱道的“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肩並肩”投入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庫馬爾所驚嘆的“嚴格‘封城’後還能給當地社區居民,包括留漢留學生供應外地運來的新鮮蔬菜和活魚”,都令這些外國青年感佩不已。

  “我非常欣賞‘封城’決定!這是最重要的、非常及時的、完美的決策。派中央指導組到武漢來,關心最困難的人……我是見證者,中國樹立了榜樣!”胡達滿心稱讚。

  拉斐爾心裏有個評判公式:闖過任何危機都缺不得一個基本要素,即老百姓相信政府行為符合人民最大利益。他認為“中國人民對本國政府非常信任”,正是基於這個判斷,他在武漢很有安全感。

  “我感受到集體主義力量的價值,看到中國政治制度具有的優越性。”維亞德不無感慨地説。

  “我只想説,全世界都應該學習中國這種在全國範圍立即切斷疾病傳播途徑的方法。”何曉娜強調。

  “所有的英雄們都團結在一起,每天都在一線冒著生命危險去挽救病人……全中國人民都在攜手努力同病毒交戰。在我眼中,這就是團結的偉大象徵。”莫晗講道。

  “世界歷史必須記住這樣一個偉大民族,為全世界人民安全所付出的偉大犧牲。”衛東打開一個更大的視角。

  選擇公道,反對造謠抹黑

  國際輿論場,正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而呈現一場正與邪的較量。他們看在眼裏,決意選擇公道,因為他們知道真相。

  他們向在國外的家人和朋友講述中國真實發生的事情,主動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發帖,製作視頻展示親眼所見,設計抗疫標語鼓舞人心、溫暖人心。他們告訴世界:中國為維護人民生命權竭盡全力,中國行動卓有成效;中國沒有種族歧視,生活在這裡的外國人可以作證……拉斐爾的觀點很有代表性:針對來自西方一些人和西方媒體的偏見,他們這些親歷者應當做講真話的行動派。

  他們看穿了抹黑中國行徑背後的原因:世界上承認中國抗疫行動取得重要成效的人越多,西方一些勢力就越不甘心。何曉娜認為“造謠者都是不願意看到中國發展太快的人”,維亞德認為“抹黑是因為畏懼,擔心被中國進一步超越”。

  “污名化中國的那些報道,都是捏造事實。我希望西方人能夠選擇真實!”胡達説。

  “説中國人工合成病毒?完全是謠言。世界範圍內的科學家們都在進行研究,根本沒有人得出這個結論。”庫馬爾説。

  “疫情在全球蔓延,各國應該聚焦抗擊病毒、保護人民安全的使命,而不是指責中國。”阿妮拉説。

  “中國的抗疫行動不容否定和誤導,我一直這樣説,相信正是中國的有力措施保護了我的安全。”莫晗説。

  “有些國家的政客與其把時間浪費在不值一駁的抹黑行徑上,不如多想想救人之道,多學學中國經驗。”衛東説。

  他們關注國際媒體報道,由衷期待西方媒體拿出良心之作。維亞德告訴本報記者,他已不願看一些西方媒體的評論,但比較欣慰地發現法國媒體最近有報道認為,“戰疫過程中,法國跟中國是最好的朋友,彼此要建立最深的友誼”。

  敬佩英雄,看好中國未來

  如果用一個詞或一個句子概括抗疫親歷,他們會説什麼?

  “過山車。”胡達道出了心路歷程——有過對逝者的痛惜,有過隔離期間獨自過生日的孤寂,但更有因“解封”後看到生機重現而頓生的欣慰和昂揚。

  “收穫。”拉斐爾感覺自己上了一堂有價值的課,對人類共同利益、共同未來和個人奉獻與犧牲的辯證思考,使其深受啟迪。

  “團結。”莫晗從中國行動中更深地悟到這個詞的分量,這也是他加入志願者行列的初心。

  “在一起。”阿妮拉認為萬眾一心,是中國得以克服一切困難的最重要原因。

  “當之無愧的勇者。”何曉娜深深敬佩中國人民的勤勞勇敢、奮發有為,強調“國際社會應該感謝中國,學習中國”。

  “贏得戰爭。”維亞德看到了中國的成功,更看好中國這片機遇的熱土,嚮往未來在中國發展事業同樣取得成功。

  “中國勝了,中國成功了。”庫馬爾不僅積極評價抗疫成效,而且表示“百分百相信中國經濟能很快完全恢復活力”。

  衛東沒有給出自己的回答,而是説:“那些衝在一線的真正英雄,才是最有發言權的人。”

  非同尋常的抗疫經歷,更加堅定了他們對中國的信心。

  “雖然世界經濟深受疫情影響,但中國經濟充滿韌性、日益多元,既有製造業,又有資訊技術産業、金融服務業,中國巨大的國內市場能夠助其抵禦任何外部衝擊。”拉斐爾十分肯定地認為。

  “我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他們的回答,又一次不約而同……

  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國家,就這樣定格于他們難忘的青春記憶。其中,留下了他們同中國人民命運與共、守望相助、彼此祝福的美好一頁。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