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重逢故鄉春

2020-03-28 12:03: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蘭州3月27日電 題:重逢故鄉春

  馬守禮有十幾年沒見過故鄉的春天了。

  一頭是務工地天津市濱海新區,一頭是故鄉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楊家寺鎮中川村,每年春節,他匆匆往返相隔近1500公里的兩地,只感嘆時間太快、團聚太短。

  年後村裏疫情防控抓得嚴,天津是去不了了。“不能幹坐著,家裏還要生活。”馬守禮尋思找點活幹。

  楊家寺鎮是高寒山區,平均海拔超過1700米。過去人們常種玉米、小麥,收成不咋好,很多土地都撂荒了,年輕人外出務工謀生計,村子越來越“老”。

  “上面有老人,下面有兩個娃娃,家門口也沒啥打工的地方。我就去天津跑運輸了,要裝貨卸貨,幹的是下力氣的活兒。”馬守禮説。

  近五六年返鄉,他看到村上漸漸有了變化。一座座鋼架大棚拔地而起,還種上了稀罕的秋葵等蔬菜。有人不出去打工了,在村上的種植合作社找活幹。馬守禮家的10畝土地也流轉出去了,每畝年流轉費500元。

  今年過年回來,他發現村上建了一個巨大的聯棟智慧溫室。一問,竟然有2.4萬平方米。

  “要不去這兒試試?”大年初十,馬守禮就在家門口的金土地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上崗了。51歲的他看上去強壯精幹,平時給蔬菜澆水施肥,前兩天修整了溫室裏的路面。“葡萄藤架也支起來了,楊家寺太冷,只能在大棚裏種葡萄,技術員會到府指導。”

  何甲奇是金土地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2013年,他偶然來到楊家寺鎮,眼前是大片大片的撂荒地。“農民世代靠土地生活,撂荒太可惜。第二年,我就流轉了176畝土地試著種菜。”

  在高寒山區種菜不易,何甲奇遇過波折、賠過錢。從大田種菜改為大棚種菜後,合作社開始快速發展。起初種包菜,後來種黃瓜、辣椒、秋葵,今年還嘗試種起花卉。如今,合作社共有大棚312座,聯棟智慧溫室2個。

  “産業發展起來了,也就有了更多崗位。今年雇人比往年翻了一番,有80人。年紀大的、不方便外出務工的都能有活幹。在我們這兒年紀最大的有60多歲。”何甲奇説。

  曾做燈飾生意的李欣也在楊家寺鎮流轉土地,第一次種起大棚櫻桃。這幾天,櫻桃看上去還像翠綠的小棗兒,一簇一簇,繁盛極了。“大棚櫻桃能早上市一個月,避開高峰,更有優勢。”

  李欣説,他們流轉了200戶的土地,其中貧困戶30戶。長期用工10來人,季節性用工四五十人。大棚裏的活不重,老年人也能幹。

  目前,楊家寺鎮近60%的耕地實現流轉,共達2.4萬畝,建成10個合作社和2個家庭農場,僅大棚就有近2000座。

  種菜6年來,楊家寺鎮年産蔬菜達到7000余噸,産值約1500萬元。蔬菜産業發展帶動當地群眾就近就業,年發放務工費300萬元以上,加快了全鎮脫貧步伐。

  原本只是在空檔期找活幹的馬守禮決定留下來。他説,現在一個月掙3000元,雖比在天津務工掙得少,但能照顧上家裏,活也不重。“家裏老人82歲了,還是在身邊安心。以後就在家門口打工了。”

  綠染柳梢,楊家寺的春天來了。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