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00後上完網課幫居民買菜 武漢社區裏的“紅馬甲”都是什麼人?

2020-03-06 20:17: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3月的武漢,櫻花漸次開放。往年行人如織的景象未能出現,街道顯得有些冷清。熱火朝天的場面轉移到了線上——各個社區的微信群裏,購買物資的消息持續不斷地刷屏,社區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們接到消息,便出門統一購買物資再分發給業主們。這些在寂靜街道上穿行的“紅馬甲”,正為武漢增添無數暖意。

  振臂一呼 應者雲集

  採購生活物資,這件在往常易如反掌的事情,對於今日的武漢民眾來説並不簡單。社區需要提前統計一家一戶的需求,再把採購清單發給供貨商,貨送到了,為了防止人員聚集,還得分組進行分發。繁重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人手才能順利進行。

  2月23日,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在武漢市啟動實施“志願服務關愛行動”,在全市範圍內專項招募志願者,一週時間就有超過7萬人報名。

  武漢市江岸區球場街同慶閣社區居民劉放26日在平臺上看到自己申請通過的消息,感到很開心,“能在這個關鍵的時候做點事,心裏特別踏實”。

  她就是這幾天在同慶閣社區大門處忙碌的十幾個身影之一,她和同伴們正忙著給小區居民分發採購回來的生活物資。幾十個裝滿物資的大號塑膠袋堆放在門口,為了方便統計,志願者們在袋子上寫好編號,一個編號就是一戶居民。

  在群裏“接龍”成為近來武漢居民每天必做的“功課”,居民們要在上一條匯總需求的消息後面加上自己的需要,再轉發出來,方便統計。

  打開志願者蔡飛的手機,這一天的主題是“調味料”,蒸肉粉、腐乳、生抽,再加上家家戶戶都必點的老乾媽,志願者們匯總出188份清單。

  “這些年輕的志願者真是不錯,”居民何學先説,“幾千條資訊,我看他們每天都在忙。”他常常看到志願者們淩晨還在群裏討論當日工作的疏漏,第二天早上7點又開始安排工作,“我自己心裏想他們哪休息了呀”。

  訂購的物資到了,志願者們通知業主下來取貨,6戶為一組,一組取完再通知下一組,他們要從下午兩點半守到晚上八九點。

  有的社區居民沒有報名參加志願者,看到這群人忙碌的身影,他們也主動要求來幫忙。

  陶芬看到社區的工作人員很忙,主動提出幫忙,卻被拒絕了。但她並沒有離開,而是一直在旁邊等著。志願者們見狀,把核對單子的任務交給了她。“因為今天菜的品種很多,涉及的戶數也多,能跟志願者分擔一點,我們也會心安一點。”

  攝影愛好者何學先把自己稱為志願者的編外人員,有空的時候,他就為志願者們拍些照片,作為留念。“鄰里之間相互鼓鼓勁,互相多些正能量的東西。”

  蔡飛説:“雖然説本來就是無償的,但也不能做完之後讓大家來埋怨我們。既然做我們就把它做好,做到讓鄰居都滿意。”志願者們在小區受到歡迎,業主自發捐口罩給他們用作防護。

  團結協作 互幫互助

  據硚口區民意社區黨委書記熊慧娟介紹,一位社區幹部被確診新冠肺炎後,社區工作人員“隔離的隔離,生病的生病”,最艱難的時候,這裡只有三個人能來上班。送病人、登記,他們的電話鈴響個不停。

  “志願服務關愛行動”招募令發佈以後,馬上就有30多名志願者加入,大大緩解了社區幹部的壓力。

  27歲的邱熊是民意社區的租戶,本準備在臘月二十九那天回老家黃岡過年,結果因為離漢通道關閉留了下來。

  此前,邱熊從微信群裏了解到武漢要緊急修建火神山和雷神山兩座醫院,他拉著宿捨得幾個小夥伴一起去了火神山。“我們連衣服都沒拿,直接穿一件衣服,在樓下掃了幾輛自行車就走了。”邱熊笑談道,騎了四個多小時才到達目的地,他們都感到疲憊不堪。

  邱熊和幾個小夥伴在火神山和雷神山工作了兩個星期,不分晝夜,最忙的時候幾天幾夜都不休息。他説:“最累的時候就是上個洗手間都能睡著,但是到了工地就一點瞌睡都沒有了。”

  從雷神山的工地上回到社區,在家休息了兩天之後,看到社區在招募志願者,他又找社區報了名。

  “我從小就在武漢長大,小的時候也有很多武漢人幫過我,再説我也是湖北人,這件事本來就出在我們這邊,能出份力就出份力,”邱熊想了想,又補充説,“又不會掉塊肉,吃碗麵條就回來了。”

  有一家人帶著孩子從外地到武漢看病,由於疫情防控需要滯留在了武漢。在外面的小旅館住了幾天后,他們的錢用光了,只好借住在朋友家。張章帶領隊員們給他們送去業主和愛心人士捐助的物資。一袋又一袋物資送過去,女主人又驚訝又感動。張章掏出一千元錢,對她説:“這個錢我們剛才用酒精消過毒的,先拿著以備不時之需。”女主人紅了眼眶,她抽噎著説:“真的很感謝這個社區的人,鄰居知道我們家小孩子沒有米糊了,就給我們送過來,還有小孩子的衣服。”

  張章説:“社區的事都是老百姓的事,都很瑣碎,但加起來就是大事,只要居民滿意,我就覺得我們的工作做到位了。”

  上完網課 志願服務

  張安欣是蔡甸區正街社區年齡最小的志願者,只有16歲,正讀高二年級。每週工作日,張安欣上午學完網課,中午就到社區參加志願服務。

  她的媽媽張杏榮是社區裏的網格員,疫情發生以來,社區工作成倍增長,經常加班到深夜。張安欣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就跟家人提出想要去幫忙,減輕社區的工作負擔。

  雖然年紀小,但工作一點也不少。在製作登記表格、核對團購數量等電腦前的工作,張安欣可比大人還利索。

  硚口區中山社區玉帶匯景苑志願者余漢明是北京航空航太大學飛行學院2018級的學生,今年剛剛20歲。

  一大早,余漢明的手機就成了熱線電話。由於社區居民沒見過余漢明,只知道他是可以幫著買菜的志願者。所以,00後的“小余”成了居民們口中的“余師傅”。 

  對於沒做過飯的余漢明來説,識別蔬菜的品種尚是一項難題。為了完成買菜任務,他準備了一個小本子,每家每戶的買菜需求,他都一一記錄下來。

  余漢明説,做志願者不僅讓自己的生活充實了,還收穫了滿滿的成就感,更讓自己得到了成長。“曾經自己可能對於身邊的事物不是特別關注,現在慢慢會主動詢問身邊的人有沒有需求,自己有沒有什麼能夠幫助到其他人的地方,面對問題也可以比原來更耐心,更細心,並且去解決它,而不是像原來那樣去逃避。”

  志願者的能量正在平凡的世界裏匯聚成溫暖的春光。他們做的也許只是些平常甚至瑣碎的小事,但對於社區居民來説卻是生活的大事,而對於武漢來説也是維繫城市正常運轉的實事。正如一位志願者所説:新冠無情,武漢有愛;大愛無疆,小愛暖心。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