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觀點中國:每人平均GDP首次突破1萬美元 我國經濟顯示出強勁增長動力

2020-03-02 19:29:00
來源:中國網
字號

  2月28日,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初步核算,2019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990865億元,比上年增長6.1%,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到14.4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位;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70892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到10276美元,首次突破1萬美元大關。總體來看,我國綜合國力邁上新臺階,大國發展基礎不斷鞏固,實現高品質快速發展。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造成較大衝擊,擾亂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步伐。與此同時,我國各地各部門陸續出臺減稅降費、租金減免、財稅金融等一系列強有力政策措施來對衝疫情影響,進一步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在疫情防控的同時逐步釋放出發展潛力和增長動能。

  我們需要明確一點,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影響是短期的、可控的。在企業逐步復工復産、疫情逐漸好轉的態勢下,我國經濟會逐漸走上平穩發展的軌道。

  從需求端角度看,我國具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2019年我國內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89.0%,其中,最終消費支出貢獻率為57.8%。消費作為穩定我國經濟運作的壓艙石,是我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大動力。在我國每人平均收入持續提升和居民消費形態不斷升級的背景下,我國內需潛力十分龐大且有待釋放。隨著網際網路的加速進步和消費觀念的轉變,居民逐漸由線下消費轉向線上消費。雖然此次疫情使消費需求在短期內受到制約,但進一步激發了居民的新興消費潛力,不僅豐富了消費途徑,也促進了消費新業態的發展。隨著企業的復工復産,補償性消費會加速釋放,餐飲、文娛等服務型消費有望在疫情過後迎來回升和反彈,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疫情造成的損失。

  從供給端角度看,我國製造業的整體優勢十分顯著,具有全球最完整的産業鏈、供應鏈和服務鏈,製造業規模居全球首位。延遲復工會在短期內對企業利潤帶來不利影響,導致工業增加值增速變緩,同時疫情使一些醫療製造業和專用設備製造業業務激增,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負面衝擊。長期來看,企業産能和生産效率的短期停滯有望在疫情過後逐漸恢復,産業結構升級步伐的加快也會進一步擴大內需拉動力。製造業逐漸向數字化、智慧化轉型已成為大勢所趨。此次疫情會加速我國産業在技術創新上的突破,繼續保持製造業的整體優勢,我國在全球産業鏈的地位也會進一步得到鞏固。

  在疫情影響下,我國餐飲、文娛、交通運輸、旅遊等服務行業受到較大衝擊,我國經濟運作也在短期內受到一定不利影響。與此同時,一系列新型産業相繼涌現,遠端辦公、線上教育、網上訂餐等新業態正在蓬勃發展。疫情的出現使得傳統行業和網際網路的融合變得十分迅速,製造業和資訊化正在加速融合,産業智慧化不斷加深。數字經濟發揮其獨特的優勢和活力,為企業復工復産提供技術保障。

  近年來,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逐步實施,我國戰略性新興産業保持較快增長態勢,以創新為支撐的經濟發展形態和模式不斷萌生,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産業結構轉型的新動力。2019年工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增長值比上年增長8.4%,快於規模以上工業2.7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長12.7%,快於規模以上服務業3.3個百分點。

  目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在持續推進改革和創新的“雙輪”驅動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明顯,科技創新引領作用不斷增強。此次疫情讓無數企業抓住創新這個跳板,與網際網路實現加速融合,不僅加快企業産業結構升級的速度,也提升了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同時疫情也加快了人工智慧、5G通信等行業的發展,迎來創新性增長。

  總體來看,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影響只是階段性的、短期的,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中國經濟在疫情面前展現出了充分的韌性與活力,經濟平穩增長的趨勢不會改變,綜合競爭優勢依然存在。中國的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持續優化的經濟結構和大力政策支援都是對中國經濟長期穩中向好的強有力支撐。

  另外,及時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是確保經濟恢復平穩發展的關鍵,當前我們要把疫情防控放在首要位置,努力把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降到最低。同時我們需對中國經濟基本面充滿信心,相信在疫情得到全面控制後,中國經濟的巨大潛力會釋放出來,經濟發展會逐漸恢復到正常水準,順利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圓滿收官。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