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疫情不退我不退…"追記犧牲在抗疫一線的江口縣紀檢監察幹部楊榮

2020-02-25 10:52:00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字號

  “我趴一下就好了。”

  “有什麼事,一定要打我電話,我很近,馬上騎摩托車過來。”

  “我要堅守崗位,疫情不退我不退。”

  這是貴州省銅仁市江口縣紀委監委派駐第三紀檢監察組正科級專職紀檢監察員楊榮,在生命最後兩天裏説過的話。

  2月21日淩晨4時2分,連續奮戰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線,因過度勞累突發疾病的楊榮,經醫生搶救無效不幸犧牲,永遠離開了摯愛的這片熱土,離開了熱愛的紀檢監察工作,離開了心愛的家人、牽掛的群眾。

  梵凈山麓,山風陣陣、江水隆隆,因公殉職、年僅54歲的楊榮,以自己堅定的理想信仰、無畏的挺身而出、質樸的堅守奉獻,在抗擊疫情一線,用生命踐行了一名共産黨員的初心使命,書寫了新時代紀檢監察幹部的使命擔當。

  疫情不退我不退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擾亂了人們往常歡度新春的正常節奏,疫情防控阻擊戰隨即打響。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實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通知要求,貴州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迅速嚴明紀律加強監督,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堅強保障。

  江口縣位於貴州省東北部,溝谷縱橫,溪河密布,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早春時節,草長鶯飛,疫情的陰翳卻籠罩在人們心頭。

  儘管地處偏遠的黔東,江口縣也出現了兩例輸入性確診病例,疫情防控形勢同樣嚴峻,防控工作來不得半點鬆懈。

  聞令而動。按照縣委統一部署,自1月29日起,江口縣紀委監委聚焦職能職責,派出20個疫情防控監督檢查組,以強監督促強監管,督促全縣各級各部門認真履行主體責任和行業監管責任。

  楊榮所在的縣紀委監委第三派駐紀檢監察組,負責對8個縣直部門疫情防控工作開展監督檢查。1月29日至2月3日,楊榮和其他同志先後到縣政府辦、縣發改局、縣住建局等部門開展疫情防控督查40余次。通過開展檢查,發現部分單位存在排查不全面、疫情防控物資緊缺等問題81個,及時督促整改。

  “要科學安排值勤表。”1月31日,在縣綜合行政執法局,楊榮發現執法大隊安排的外勤人員過多,有人員聚集風險,就現場督促完善值勤表。

  詳細了解疫情防控情況、開展防控宣傳、督促有關問題責任單位抓好整改……每一次、每一項,他事無巨細,盡職盡責。

  召之即來。2月4日,因江口城區防控面大,人員力量不足,江口縣下發緊急通知,動員黨員幹部到所在社區一線參與防控。當天,楊榮便積極請戰,主動要求到疫情防控值勤點參加防疫工作,並於當日第一個到雙月社區報到上崗。

  測體溫、搞登記、勤排查、做宣傳,每天三班輪替值勤,不論白天還是深夜,楊榮都毫無怨言,堅守在防控第一線。

  “口罩應該這樣戴,不然不安全,要注重自我防護。”“值勤回來一定要先洗手消毒。”……楊榮每天都給防疫戰線上的戰友們念“緊箍咒”,也通過一遍又一遍的悉心提醒,讓社區的幹部群眾提升自我防護意識。

  “值勤中,遇到什麼棘手的事,他總是第一時間頂上去處理,對個別不很配合、不很理解身份查驗、體溫測量的人員,他總是耐心細緻勸説。”與楊榮一起值勤的同事、縣紀委監委派駐第一紀檢監察組副組長遊文艷回憶説。

  雙江街道雙月社區水岸江南小區業主委員會成員劉松萍回憶:“他們值班值守的人員都是按時按崗到位,我們每次進出,他(楊榮)都會和藹地叮囑。”

  在這連續奮戰的20多個日夜裏,楊榮擠壓休息時間,堅持高強度工作。

  2月17日,遊文艷發現楊榮臉色不好,就勸他回去休息。楊榮只回答她一句:“沒事,只是有點胸悶,小問題。”

  2月19日晚上10點左右,楊榮身體再次出現不適,胸悶頭暈、噁心想吐。遊文艷再次勸其回家休息,但楊榮仍是那句話:“我要堅守,疫情不退我不退。”

  “叫你媽媽把我的藥送到水岸江南來。”這是19日晚上9點36分,楊榮給女兒發的微信。在服下妻子送來的藥後,楊榮一直堅持值守到深夜12點。

  2月20日12點到下午6點的值勤任務,楊榮仍然堅持,一如往常在11點半就提前到崗。下午4點左右,楊榮突然感覺嚴重胸悶,頭暈麻木,臉色也變得蒼白。

  “沒事,可能是昨晚沒休息好,我趴一下就好了。”楊榮對擔心他的同事説道,想著和以往一樣忍忍就過去了,又繼續堅持到下午6點換班人員來了才離開。

  然而,誰也沒想到,這竟是楊榮最後一次值班。

  2月21日淩晨,楊榮病情加重,家人把他送到醫院。經醫生全力搶救無效,不幸以身殉職。去世前,沒能給愛人留下只言片語。

  “媽,今天我還要值勤,要晚一點過來看您了,家裏還有菜沒?我值完勤給您買了帶回來……”這是楊榮在工作間隙打給76歲老母親的電話中常説的話。

  但這一次,楊榮的母親再也無法等來兒子送菜的身影……

  一絲不茍從不懈怠

  楊榮是個土家族漢子,畢業于西南民族學院物理系物理專業,1989年7月參加工作,1993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産黨。大學畢業後,楊榮先後在江口縣計劃委員會、縣地質礦産局、縣國土資源局工作。在縣國土資源局工作期間,無論是任礦權管理股股長、執法監察大隊大隊長,還是擔任副局長,不論在哪個崗位,他始終盡職盡責、嚴謹認真,一絲不茍、秉公用權,因工作成績突出,多次獲得表彰獎勵。

  自2014年2月,楊榮開始從事紀檢監察工作。工作崗位變了,但他作為一名黨員的初心從未改變。6年來,他先後任江口縣國土資源局紀檢組長(正科級紀檢員)、江口縣紀委監委派駐第三紀檢監察組正科級專職紀檢監察員。“全力以赴、一絲不茍、從不懈怠,他是個有信仰的人。”這是縣紀委監委很多幹部提起楊榮時就會脫口而出的評價。

  楊榮所在的派駐第三紀檢監察組,負責對歸口監督單位開展日常監督和專項監督檢查。工作任務繁重,但組裏一共只有3名同志。

  楊靜是派駐第三紀檢監察組組長。當記者向她問起楊榮平時情況時,楊靜忍不住淚水奔涌。

  “楊榮在生活中是我的老大哥,工作上是我的老師。”楊靜説,工作中他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從不討價還價,主動挑重擔。他善於學習,熟悉紀檢監察業務工作,特別擅長做群眾工作,信訪工作做得很好,群眾心服口服。

  近年來,派駐第三紀檢監察組共牽頭承辦問題線索90余件,其中省委巡視組交辦19件,楊榮牽頭承辦的轉立案7件。派駐第三紀檢監察組的立案數,在全縣9個派駐紀檢監察組中排名第一,楊榮承辦的案件實現了零差錯、零申訴。

  江口縣曾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4年全縣有貧困村80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3萬人。為完成整縣脫貧這一目標,2017年,江口組織縣、鄉2853名幹部對12176戶貧困戶進行結對幫扶。

  楊榮就是這2853名幹部之一,他結對幫扶怒溪鎮駱象村窩擋組3戶貧困戶。2018年9月,江口實現了整縣脫貧,楊榮卻一直沒有忘記他幫扶的貧困戶。

  1月29日,楊榮在督促各綜合監督單位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還惦記著自己的幫扶戶。這一天,他特意打電話給楊通發、肖世軍和何政富,了解他們的疫情防控和生活情況。

  聽到楊榮去世的消息,肖世軍非常難過:“老楊這麼好的人,怎麼就走了呢?我平時在銅仁城區打工,經常會接到他的電話,只要聽説我回來了,他都會來看我。年前,他還給我買水果,塞給我幾百塊錢過年……這才幾天怎麼就不在了啊!”

  這些天,跟楊榮一起值勤的同事總是聽他念叨:單身漢貧困戶何政富,疫情防控期間可能取不到低保金,也許米吃完了,應該給他買袋米去……

  像他一樣繼續戰鬥

  參加工作30年來,楊榮始終嚴於律己,以身作則,勤廉如一,嚴格約束家人。楊榮的母親年老體衰、常年臥病,愛人莫社花一直沒有正式工作。他的大兒子遠在貴陽某部隊工作,小女兒正在讀高三,雖然家庭條件並不寬裕,生活儉樸,但全家和諧幸福。

  多年來,楊榮和家人曾多次在辦公室前、家門口“無情”拒絕商人、老闆的錢物。“他經常説這份工作來不得半點馬虎、摻不得半點私心,告誡我們不能收別人任何財物。”莫社花説。

  這些年,楊榮知道單位公車緊缺,不管是外出開展監督檢查工作,還是進村入戶摸排問題線索,包括去年他作為縣裏“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督導組副組長下鄉督導,都是騎著自己的摩托車在崇山峻嶺間穿梭,從不曾申請派公車。

  聽到楊榮不幸去世的消息,銅仁市紀委監委主要負責人立即從數百公里外的沿河縣趕到江口,了解情況、慰問楊榮的家屬。在楊榮的辦公室裏,大家看到他生前在這裡吃的最後一餐速食麵的包裝袋還留在桌上,一向愛整潔的楊榮沒來得及收拾,就匆匆奔赴防疫一線。

  “此生無悔披戰甲,來世還做紀檢人。這位老黨員,把生命指針定格在這個沉重的春天裏,定格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線。”這是一位江口縣紀委監委幹部發在朋友圈裏的話。

  銅仁市紀委監委宣傳部幹部對記者説,經過幾天實地走訪,楊榮的事跡感人至深。每次談話,同志們都失聲痛哭。有同事説,她很少流淚,但楊榮的離去讓她哭幹眼淚。有同事説,他不光是同事,更是老師、親人、兄長……

  “楊榮同志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他從未膽怯、從未退縮,這是紀檢監察幹部的忠誠與擔當。”江口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縣監委主任杜奎對楊榮的殉職十分悲痛:“我們要向他學習,化悲痛為力量,永不停步,勇往直前。”

  “我們要像他那樣繼續戰鬥,不怕困難,迎接勝利!”“這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好兄弟楊榮,我們永遠記得你的付出和汗水!”楊榮的同事們深切緬懷他。

  楊榮去世的消息在雙月社區傳開後,許多居民含淚前去為他送最後一程,還有人主動為楊榮親屬捐款,群眾用最淳樸的方式祭奠他們心中的好幹部。

  春光明媚的江口,疫情防控毫不放鬆,復工復産也在有序進行。

  在楊榮堅守過的“共産黨員先鋒崗”雙月社區防疫監測點,與他共同奮戰過日日夜夜的同志們依然還在堅守著。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