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李文放:跟新冠病毒“掰手腕”的重症醫學專家

2020-02-25 10:27: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來武漢之前,李文放在上海已經是知名的急重症醫學專家,在急診一線工作了30年。處置各種創傷與感染致命並發癥、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急性中毒,還有各類休剋復蘇等應急救援,是李文放的日常工作。

  按李文放的話來説,就是天天“跟死神掰手腕”,掰贏了,就能救回一條命。

  大年三十的那個深夜,李文放和戰友們緊急出動來到武漢,開始了一場新的“掰手腕”持久戰。這一次,他們的對手是新型冠狀病毒。

  李文放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優化救治流程、完善診療機制上,要求每一名醫護人員敬畏規章制度,進行強化培訓。進駐漢口醫院重症醫學科後,他所在的重症監護室很快就探索形成有針對性的急危重病救治流程,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認可,迅即在全院推廣。

  “可怕是因為未知,不可怕是因為我們都是帶著腦子來的。”李文放説。

  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套救治模式體現出李文放團隊的專業水準,對防止醫護人員感染,挽救危重病人生命,起到了重要作用。

  進駐漢口醫院的第二天,一名確診患者的氧飽和度突然急劇下降。來不及插管,李文放迅速拿起人工球囊,兩手用力加壓,硬把氧氣擠進去,使患者呼吸困難的症狀得到緩解。

  “救治重症病人的時候,生死可能就是那麼幾分鐘的事。”李文放説,“當時我要稍一遲疑,人就走了。”

  除了專業素養,重症監護室裏還需要膽識。漢口醫院過去並不是傳染病醫院,重症監護病房也沒有負壓環境設計,這給治療過程帶來了很大風險。特別是有創插管和吸痰的操作,粉紅色的痰液泡沫從患者切開的氣管裏涌出來,不僅造成空氣中病毒瀰漫,還有可能噴射到醫生的面罩上。

  “讓我來。”李文放對戰友們説。就這樣,他完成了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進駐漢口醫院後第一例有創插管手術。

  之後,李文放一直琢磨如何減少氣管切開時的感染風險,還真想到了一個簡單有效的辦法:通過加放一個鼻罩,使患者的氧飽和度維持在 93% 以上,就能大大減少痰液泡沫的飛散。很快,這個辦法在火神山醫院得到推廣。

  在火神山醫院,李文放被任命為重症醫學一科副主任。他的科室裏,男性患者平均年齡82歲,女性患者平均年齡80歲,幾乎每名患者都同時患有兩到三種慢性疾病。

  除了查房,53歲的李文放每天會穿著防護服巡查重症病房的角角落落。患者的生命體徵數據、病歷,各種診療設備的工作狀態,甚至氧氣治療霧化瓶內有沒有水,他都得過一遍。

  一天上午,監護儀突然報警,李文放馬上跑了過去。氧飽和度探頭正確,氧源正確,氧氣管路通暢,檢查了一圈都正確。李文放想了想,打開患者的口罩,問題果然藏在口罩下——高流量通氣的通氣管一隻脫出在鼻孔之外,造成了患者氧飽和度下降。

  重新為患者固定好通氣管、戴上口罩之後,李文放找來一張A4紙,用粗筆工工整整地寫下:“如果發現患者氧飽和度下降,請注意檢查通氣管是否在鼻腔內!”然後把這張紙貼在患者床頭。

  “每一個細節都能救命。”李文放説。因為緊張和恐懼,重症監護室裏有個患者的氧飽和度一直不理想,李文放開了鎮痛藥物處方後,患者慢慢睡著了,氧飽和度也恢復正常。李文放又找來一張A4紙,還是用粗筆工工整整地寫下注意事項:“這個患者鎮痛藥物輸完,請繼續開醫囑,謝謝!”

  連日來,李文放所在的重症監護室一次次將危重病患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讓50余名重症患者轉危為安,進入普通病房。“這裡是祖國和人民最需要我的地方。”李文放説。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