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人民和社會需要怎樣的抗疫歌曲

2020-02-20 17:57: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我們需要怎樣的抗“疫”文藝】 

  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給人們帶來了驚恐和不安。在這場抗疫的全民戰爭中,我們的黨、政府和人民都經受著考驗。疫情防控不只是醫藥衛生問題,各項工作都要提供支援。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廣大音樂工作者挺身而出,用歌曲藝術形式,記錄抗疫歷程,禮讚抗疫英雄,謳歌抗疫過程中體現出的民族精神。

  應該説,廣大音樂工作者對抗疫的反應是迅速的,歌曲創作非常豐富。但毋庸諱言,數量雖多,但品質參差不齊。在大量優秀歌曲之外,也出現了些許蒼白空洞、投機應付、游離主題之作。這就提出了一個嚴肅的考題:人民和社會需要怎樣的抗疫歌曲?

  歌曲是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類型之一。抗疫時期的歌曲,應當符合這一特殊時期的特別要求,應當具有激發鬥志的鼓動性、群體意志的凝聚性、深沉情感的宣泄性、滋潤人心的藝術性。這種總體特徵,又表現在四個維度上。

  一是抗疫歌曲應當具有主題思想提煉的高度。抗疫歌曲無疑應書寫疫情的肆虐和人們的抗爭,生動講述抗疫一線的感人事跡,講好抗疫的中國故事,凝聚眾志成城的抗疫意志,抒發人們同舟共濟、英勇奮發的情感;更應在對疫情災難的書寫、表現中,不斷為人類和社會提煉進步的思想觀念。這有賴於歌曲創作者提煉作品主題、昇華思想高度的能力。從目前受到群眾歡迎的一些歌曲來看,創作者們已從多個方面提升了抗疫題材主題思想的高度,對生與死、危險與安全、隔離與牽掛、團聚與分離等題材以及這些題材所引發的對生存境況的關注、對生命狀態的深思等,進行了藝術表現。如《多難興邦》(周立榮詞,孟文豪曲)等歌曲,就將抗疫主題與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主題聯繫起來,從國家發展層面,昇華了思想高度。又如《每個人的戰爭》(唐躍生詞,姚峰曲)等,直面災難時期人的精神狀態問題,讚揚了逆向而行、風雨兼程、“這是每個人的戰爭,各盡所能就是新的長城”的抗疫精神。還如《生命之歌》(方石詞曲)等,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關係為宏觀視閾,對主題思想進行深度開掘,拓展了抗疫歌曲的思想價值。

  二是抗疫歌曲應具有對現實生活體驗的深度。創作者既要有對這場全民戰爭的“感性”“主觀性”認知,又要有對這場戰爭認識方面的“理性”“客觀性”昇華,這要求創作者對抗疫的現實生活有深切體驗。創作者對現實生活體驗的深淺,又具體表現在能否做到聆聽人民心聲,將個體體驗融入民眾的群體意識之中。這要求抗疫歌曲的創作者,既能將群體性的意志——抗疫,進行個體性的體驗;也能將群體性的題材——抗疫,進行個體化的藝術表達。只有深切反映群體關注的主題,凝聚群體意志,勃發群體激情,引發群體共鳴,真正做到“自我”與“大我”的結合,才能得到聽眾的認可。

  三是抗疫歌曲應當具有情感表現的溫度。抗疫時期,各類人員的情感表現是直觀的、深沉的、集中的、迸發性的。目前抗疫歌曲情感表現的溫度,主要體現在:對人城一體、家國同運的家國情懷的弘揚,如《多難興邦》《武漢力量》(田清泉詞,羅秦川曲)等;對抗疫一線醫務人員、科研人員、人民子弟兵等的頌揚,如《天使在人間》(周兵詞,子榮曲)《最親的人》(冰潔詞,孟勇曲)等;對全民參與抗疫戰爭、萬眾一心克服時艱的擔當精神的張揚,如《每一朵小花》(唐躍生詞,巫定定曲)等;對疫情災難造成的分離、不幸、苦難、創傷等悲憫情懷的撫慰,如《媽媽,你去哪兒啦》(楊玉鵬詞,焦明曲)等。總之,抗疫歌曲對人心向善、構築人類情感的大情大愛發出了呼喚。“唯樂不可以為偽”,在充滿情感表現溫度的抗疫歌曲面前,那些缺情少意、虛情假意、矯揉造作甚至無情無義的“作品”,顯得多麼蒼白無力。

  四是抗疫歌曲應當具有藝術表達的精度。歌詞與音調旋律創作,是歌曲創作者藝術表達的基礎手段。當前抗疫歌曲品質上的參差不齊,與抗疫歌曲創作者的藝術表達能力密切相關。某些應景式的、蹭熱點的、作秀炫技的、蒼白空洞的所謂“抗疫歌曲”,除了缺乏主題思想提煉的高度、現實生活體驗的深度、情感表現的溫度之外,輕視、忽視藝術表達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聆聽那些被人們認可、在社會上産生影響的抗疫歌曲,可以發現,所謂抗疫歌曲應當具有藝術表達的精度,實質是要求我們的創作者,依據抗疫歌曲的主題,依據人民和社會的需求,依據人民大眾的審美情趣,盡可能精準地進行藝術表達。

  願更多更優秀的抗疫歌曲問世,為打贏這場抗疫全民戰爭提供充沛的精神動力。

  (作者:黃中駿,係國家一級作曲)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