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線上的中流砥柱——記奮戰在疫情一線的白衣戰士
他們是父親,是母親,是孩子,是摯愛,是華夏大地上手足相親的兄弟姐妹;他們是醫務人員,是公安民警,是基層幹部,是建設者,是快遞員,是志願者,是各行各業中平凡而閃光的中國人。被口罩勒出深深印痕的面孔、過家門而不入的身影、工地上爭分奪秒的奮戰……這個春天,我們見證了一群人于疫情面前逆行而上、共克時艱的勇氣信念,因為這一群人,我們溫暖、安定,心中有力量,眼前有希望。從今天起,本報推出《一線抗疫群英譜》專欄,為您定格抗疫一線的動人瞬間,講述抗疫工作者的英勇事跡,匯聚更堅定的信心、更頑強的意志,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注入強大的力量。
2月10日,在武漢客廳方艙醫院,幾名醫護人員為自己打氣。新華社記者 熊琦攝
人口過千萬的大武漢,街頭鮮有人流,只有少數車輛疾駛而過的聲音。午後,窗外一陣鳥鳴讓人喜出望外,這是鮮活的生命之聲。開窗尋聲望去,幾隻白鳥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門口的東湖上,時而盤旋,時而棲息。這些越過冬季,在初來的春意中鳴叫的鳥兒,讓人想起旁邊醫院裏的那些天使,也身著白衣。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此時,這初心和使命仿佛就寫在他們的白衣上,真切可感,直抵人心。
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他們是天使,更是火線上的中流砥柱。
英雄:無畏險阻義無反顧
1月18日有症狀,1月20日確診後自我隔離治療,2月5日痊癒後返崗工作——這是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急救中心副主任醫師趙智剛的抗疫經歷,頗有些傳奇。
“我們急救中心的醫護人員在第一線,早期對這個病毒不太了解的時候沒有做好防護,因此被感染了不少。不過,現在我們這裡已經有4名確診新冠肺炎後治愈的醫護人員返崗工作了。”趙智剛語帶鎮定。
按理説,生病初愈應該好好休養,但是趙智剛義無反顧地衝回第一線。“初期感染的醫護人員不能上崗,以至於疫情暴發時 醫護人員排班都快排不出來了。我們每個崗位都很重要,只有儘快返崗才能保證醫院當下的高負荷運轉”。
有使命感的人,自有擔當。“ 始終不能返崗的話,會對沒有被感染的醫護人員造成心理壓力。因為 不返崗工作,其他醫護人員心裏就會打鼓,會恐慌。而能夠順利返崗工作,説明哪怕被感染過,也不會造成什麼大的損傷。”趙智剛心裏總為他人著想,為大局著想。
醫生也是人,英雄也有喜怒哀樂。“我一直在急救中心第一線,面對未知的病毒,其實滿心無奈的不是病人,而是醫生。”趙智剛坦言。
天災確實難擋,但面對疫情不僅需要大無畏的勇氣,更需要醫務人員的科學理性和專業能力。趙智剛説:“從工作到生病再到返崗,伴隨著疫情的發展,我的情緒幾度波動。新冠肺炎不只是一個疾病,更是一個公共衛生領域的大事。一般的疾病在醫院處理就好了,但是應對疫情則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這幾天心情好了一些,主要是看到現在的應對措施大為有效。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和全國人民的齊心協力下,面對疫情,我們一定會勝利。”
血性:拼在前沿搏在一線
響應黨的號召,衝上疫情防控第一線,這就是軍醫的血性。在武漢的中部戰區總醫院,感染內科主任江曉靜脫去迷彩上衣,換上防護服,轉身就去重症監護室查房,這是她最近的日常。
在年輕同事眼中,57歲的江曉靜就是一位“拼命三郎”,戴著護目鏡、穿著隔離服,走進新冠肺炎感染患者的病房,她扶著病床,低頭詢問病情。
她的同事、護士長周勤説:“疫情發生以後,江主任晚上很少回家,每天睡兩三個小時是常態。如果當天收治了病情複雜的重症患者,她就在科裏住下,進行密切觀察。”
戰鬥的日子就是這般一天天熬過來的。深夜查房之後,她心裏還總是放不下病人,淩晨一兩點,她還會在微信群中了解患者情況、跟進指導臨床護理,至於睡覺,也就是在值班室打個盹兒。
前段時間,醫院收治了一位老年重症患者,一開始病情反覆。江曉靜放心不下,淩晨4時,換上防護服查看病情。
其實,江曉靜即將卸任科室行政領導職務,本來可以不用這麼拼命,但是她不這樣認為。“疫情來了,狹路相逢勇者勝,首先比拼的是血性!”她説,感染內科沒有一個人臨陣退縮,都第一時間衝到了一線。
血性,是軍人特有的氣質,也是醫生的職責使然。在江曉靜看來:“醫院把這個任務交給我,咱們軍人必須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既然接到命令,就要執行任務。而且我們也是專業的,遇到疫情,覺得自己可以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作為一名老黨員,江主任帶領全科室人員在一線奮戰,忠誠踐行著人民軍醫的初心和使命。”醫院政委盧海波感慨道。
在這個科室,江曉靜身上這種拼的精神並非個例,她的戰友們也是這樣做的:李軍把家屬安頓好後,全身心投入戰鬥;張艷瓊還在哺乳期,索性給孩子斷了奶,超負荷值班;陳吐芬孩子小需要照顧,但仍堅守崗位……
面對疫情,拼的背後是一種嚴謹的科學精神。在科室,江曉靜的嚴謹細緻出了名。在她手機裏,對3床、5床、6床患者的輸液等“入量”數據和排尿、排便等“出量”數據都有著精確的記錄。
她關注的患者體溫記錄中,不僅有定時量的體溫數據,還包括“日間最高”數據和夜間查房的記錄。
在疫情面前,醫務工作者的從容來自精益求精的精神,而這種精細也讓診療更有底氣。一次疫情會診,兩個小時,10份病情各異的重症患者病歷擺放在江曉靜面前,從針對患者當前病情的綜合治療方案,到詳細的各類後續預案,她條分縷析,讓在場的醫護人員心裏有底。
為實現患者“一人一冊”治療方案,江曉靜和戰友們做了大量細緻的臨床記錄與分析。為了摸清楚病情的秉性,江曉靜經常穿著防護服“泡”在各個病房,仔細詢問每一位輕症、中症、重症患者的感受,認真分析每名患者不同階段的病情變化,精細製作“一人一冊”治療方案。
在該院相關科室專家的支援下,江曉靜率領團隊結合國家衛健委發佈的指南和武漢市其他大醫院總結救治方案,加上自己診療過程中積累的經驗,牽頭撰寫了《中部戰區總醫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貼近實戰,指導性強,獲得了同行們的認可,也大大提高了醫護人員臨床科學施治的效率。
“他們是‘拼’在前沿,搏在一線,越是艱險越向前,全力以赴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該院邢文榮院長這樣評價江曉靜和她的戰友們。
大愛:醫者仁心人民至上
2月8日下午2點多,剛剛下班回到住處的林茂銳關上房門,呆坐在椅子上,淚水奪眶而出。這一天正是元宵節,本該是闔家團圓的日子,援助武漢方艙醫院的醫生林茂銳卻接到了廣東揭陽老家傳來的噩耗,91歲的外婆因病去世。
“雖然無法趕回去陪伴親人,但他們都很理解我。”林茂銳説。
疫情遇上節日,于醫生而言,必然面臨著忠孝不能兩全的痛苦。舍小家,為大家,體現的正是一線醫護人員的大愛。
2月3日晚7點,林茂銳走出廣東二醫院檢驗醫學部檢驗室,剛準備脫掉防護服下班回家,就接到了緊急集合通知。次日,林茂銳便隨醫院醫療隊出發了。
在支援武漢方艙醫院期間,林茂銳的主要工作是指導、協助每個班次的醫護人員脫穿防護服。每個班次他都要提前到崗,並帶來乾淨的防護服,等當班最後一名醫護人員下班後,再把大家脫下的防護服帶回去消殺。“通常都是第一個來,最後一個走。”
不少一線醫護人員是第一次穿防護服,需要習慣和訓練。林茂銳會對每個步驟和細節嚴密督察。“雖然自己不能像其他醫護人員在病房、手術室裏為病人服務,但也很高興能通過自己的工作為醫護人員的健康保駕護航。”林茂銳説。
2月2日清早,武漢市江夏區婦幼保健醫院護士熊秀與婆婆匆匆道別,拖著行李箱快步走出了家門。“孩子今年高三,就要衝刺高考了,他爸爸也不在家,可要考慮清楚啊!”“為了兒子能早日返校,我也要上火線。只有疫情早些結束,孩子們才能早點兒回到教室。”
就在前一天晚上,熊秀收到了去武漢市僑亞發熱隔離點報到的通知。“婆婆得知這個消息後沒説話,但看出來很擔心。”熊秀説。
其實,在上個月底得知一線急缺醫護人員消息時,有著17年工作經驗的黨員護士熊秀就瞞著家人向所在醫院黨支部遞交上一線的申請。
2日上午8點半,熊秀準時趕到僑亞發熱隔離點。因為隔離點是緊急籌備改造而成,很多病床還沒來得及整理。“那天我們鋪完床,做好收治隔離人員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天已經黑了;晚上8點多來了第一批40多位隔離人員,收治完已經是淩晨1點多了。”
僑亞發熱隔離點的12名護士每天排4個班,每班在崗3人,工作6個小時。等到了第三天、第四天,隔離點的隔離人員越來越多,她們的工作量也越來越大。入院後需要觀測病人體溫、病情,定期為病人發藥、做心理疏導等;病區拖地、保清潔等也需要她們來完成。
因為隔離點的隔離人員沒有家屬陪護,加上焦慮、緊張、不安,經常因為一些生活瑣事導致情緒較大波動,需要她耐心安撫。熊秀所在的隔離點有300多張床位,目前已經基本住滿了人,給所有區域的隔離人員測量一次體溫,需要將近1個小時。“昨天手機測步軟體忘記關了,下班後發現一個班次竟走了兩萬多步。”熊秀告訴記者,大家一忙起來經常忘記時間,每個早班下來要到下午三四點,盒飯總是涼了熱、熱了又涼,最後不知道吃的是中飯還是晚飯。
在採訪中,熊秀收到兒子發來的一條微信:“媽媽最棒,早點回家。”文字簡潔,卻情真意切。熊秀説,自己最大的心願是疫情早日結束,讓學生們儘快返校,為他們的青春夢想拼搏奮鬥。“兒子以往很少矯情,但昨天跟我説,他最大的願望是今年母親節可以和我照一張闔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