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萬家團圓,你在武漢還好嗎

2020-02-09 10:28: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去武漢,這是一次非比尋常的出發,但,每個人都義無反顧。

  在武漢,他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們的身後,有家,還有國。

  萬家團圓之際,我們找到三位前線醫護“戰士”的家書,言語中流淌著真愛,期盼中浸透著力量——

  抗疫前線,每個人都是平凡英雄;使命必達,因為他們有最堅實的後援隊。

  李娜

  今天是你到武漢的第13天,兒子每天早上醒來的第一句話就是,“今天是我媽去武漢的第多少天,還有多少天回來”?在這13天裏,對你的擔心,隨著不斷攀升的確診人數與日俱增。這些天你感覺到我的擔心,總説沒和我商量就報名參加了醫療隊,實在對不起。其實,聽到你説26號去武漢的時候,我一點也不感到意外,因為面對肆虐的疫情,面對祖國和人民的召喚,這是一個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的無悔選擇。

  在疫情暴發之初,每每看到武漢抗擊疫情一線的醫護人員無懼生死、日夜奮戰,你熱淚盈眶;在單位看到年輕的護士接診發熱病人時緊張的神情,你心急如焚。你總是説“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一名醫護人員的責任與使命讓你熱血沸騰,你就像一名練兵千日的戰士一樣,隨時等待衝鋒的號角。

  大年初二本是陪你回娘家的日子,而今年的大年初二,你和你的同事奉命出征了。望著你的背影,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因為曾經是軍人的我,夢想有一天能上場殺敵、為國效力,沒想到柔弱的你今天卻先上了戰場,實感慚愧。不怕你笑話,我是一路流著眼淚回到家的,不是因為擔心你,而是看到你們醫療隊的隊員一個個義無反顧地走向戰場,將要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同病魔做殊死的搏鬥,把一個個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來,不禁讓我想起那句“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這些天,你們單位領導和工會對咱家也非常照顧,先後送來了蔬菜、食品和水果,我們單位也沒有安排我值班。你走之後,兒子像變了個人一樣,自己安排時間學習,幫忙干家務,看護妹妹;閨女開始一刻不離地黏我,真不知道我去囊謙挂職的3年多時間裏你是怎麼過來的。家裏老人也挺好的,就是擔心你,有時間多給他們報報平安。同時,你要注意做好個人的防護,“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只有自己防護好了才能救助更多的患者。再過一會兒就是元宵節了,提前祝你元宵節快樂,盼你和同事們早日戰勝疫情,平安歸來。

  你的強哥

  2020年2月7日夜

  “你就是我們的榜樣”

  寫信的強哥,全名叫胡清強。他剛剛結束3年多的挂職生活,從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海省玉樹州囊謙縣回到闊別已久的家中。過一個和和美美的團圓年,是他們一家期盼已久的心願。

  離家3年,兒子今年要小升初,女兒兩歲了。大年初二,作為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的一名護士,妻子李娜出征武漢,這個年,又不能團圓了。

  孩子們從沒這麼長時間離開過媽媽。在李娜奔赴武漢的第7天,兒子含淚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這一週過得很漫長,雖然媽媽每天都會來電話報平安,告訴我們一切都很好,可我仍然很擔心她的身體安全。”孩子們還每天關注新聞,看到醫護人員都沒時間休息,他們非常心疼。

  胡清強説,這段時間,小傢夥仿佛一下長大了,懂事了。他在信裏告訴媽媽,媽媽是自己的榜樣。媽媽不在家的日子裏,他會自己安排好學習時間,幫助爸爸照顧妹妹,成為真正的男子漢。同時他希望疫情早日結束,媽媽早日平安歸來。

  倩倩,我親愛的愛人:

  今天是你去援鄂的第10天。相戀6年,結婚3個月,已經記不清上次這麼久沒見面是什麼時候了,也從來沒有想過會用寫信的方式和你溝通。

  今年是新婚第一年,大年三十,我們一起在家過年,想起來,你第一次大年三十不用上班,一切看起來那麼的一帆風順。初一晚上,你告訴我醫院來了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人。我的心裏咯噔一下,突然感覺疫情近在咫尺。

  初二,小雨。晚上,你問我,這次援鄂,能不能報名?我説,只要是你的決定,我都支援!沒過幾分鐘,你告訴我,你已經報名參加了。其實,我當時的心情是複雜的。我擔心你的安危、擔心父母對你的牽掛、擔心的太多太多;我也佩服你的勇氣,在聞之色變的疫情面前,你能甘當第一批最美“逆行者”!

  初三,陰。你在家匆匆收拾完行李,便去醫院集合了。臨行前,我們緊緊擁抱,我對你説,注意安全,一定要安全回來,其他對我來説不重要。你對我説,好的,我一定會平安回來。車緩緩地從醫院駛出,慢慢消失在我的視線中,我仿佛看到你的笑容,帶著執著;而我,是不安和焦慮。

  雖然我們天天視頻,但是我呈現給你的都是開心的一面,我不想你在那邊辛辛苦苦地工作,休息後我又將憂慮的心情帶給你。轉眼間,大年初九了!這是你在武漢的第一個夜班,淩晨4點,我給你開視頻,我想帶給你鼓勵、關心,這是我在這邊能給予你的最大幫助。我傾聽著你工作時的勞累,“防護服濕了”“護目鏡模糊了”“穿上尿不濕了”,這些我在電視上看到的情景,沒想到都真實地發生在你的身上。

  在疫情面前,大家都是受害者。作為安徽第一批援鄂戰士,我確定你能夠承擔起一線護士的責任與擔當!親愛的,我為你自豪、為你驕傲!

  陰霾終將散去,春天即將到來!

  我與你約定,待春暖花開時,我們一起攜手去看武大的櫻花!

  愛你的老公:許洋洋

  2020年2月5日

   “等春暖花開,我們去看武大的櫻花”

  2月6日晚上10點,記者撥通吳倩倩的電話時,她剛回到賓館。這是吳倩倩來到武漢的第11天。作為安徽省第一批援鄂醫療隊成員,安徽省第二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護師吳倩倩每天要在重症監護室裏照顧8個病人,工作連軸轉。她最期待的,就是下班後和丈夫許洋洋視頻通話。

  “他知道我的作息時間,我上夜班的時候,他會定好鬧鐘,估算我回到住處,準時打來電話。”1993年出生的吳倩倩結婚才3個月,小夫妻的第一次分離,一個在武漢,一個在合肥,只隔著長江,卻只能將思念埋在心裏。

  “已是淩晨4點半,關上燈,閉上眼睛,想著熱心腸的司機、為我們著想的女患者、關心自己的老公以及忙忙碌碌的同事、領導,感覺滿滿的都是愛。因為大家都有愛,所以我們同心協力一定能夠贏得這場防疫戰。”

  來武漢後,吳倩倩用寫日記的方式記下每天的生活。“既是記錄特殊時期的見聞,也是向親友們報個平安。”不過,這些日記發在朋友圈的時候,她刻意遮罩了父母。“結婚第一年,本想春節回巢湖父母家的,沒去成,又怕他們擔心。”令吳倩倩沒想到的是,2月5日下午3點,她下了夜班剛睡醒,接到了爸爸的電話,“我心虛地問:‘爸,怎麼現在給我打電話呀?’爸爸説:‘聽説你現在在武漢。’我説:‘沒有啊,我在家呢。現在疫情比較嚴重,醫院很忙。’爸爸幽默地説:‘村裏人都知道了,我還比他們知道得晚,從新聞裏看到你了。’”吳倩倩頓了頓,然後告訴記者,“爸爸説:‘我知道你沒有告訴我們是怕我們擔心你。不過這次我支援你的決定,我和你媽為你感到自豪,出門在外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一定要注意保護好自己,安全回來。’”

  吳倩倩的父母長期住在上海,平時見面不多。“我只想疫情早點過去,回去抱抱爸媽。”那天的日記結尾,吳倩倩寫道:“太陽出來了,生活還要繼續,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幾天前,吳倩倩寫了入黨申請書。“所有醫護人員都像平時上班一樣無所畏懼,忙而不亂,尤其是共産黨員給我們起到了模範帶頭作用。我也想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2月6日,“理工男”丈夫許洋洋給她寫了一封信,這讓吳倩倩有些意外。“這還是他寫給我的第一封信呢。”吳倩倩説,“他説為我自豪,為我驕傲。我也為他能理解我、支援我而驕傲。為了他,我一定會平安回來。”

  小嬌:

  見字如面。大年三十淩晨2點,你看到微信群裏在問:有沒有自願報名去支援武漢抗疫的同志?當時你第一時間就跟我説你要去!還問我行不行?我看你的眼神和表情就知道這事沒商量。你就是在給我下通知!説真的,我是真佩服你,佩服你的勇敢,佩服你的無私。這幾天我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新冠肺炎的最新發展情況,只因在那個最危險的地方有我最牽掛的人。容我把家裏的情況向你彙報一下:

  家裏一切都好,我們的閨女也很乖,雖然剛休假回來和她不是很熟悉,但近來陪她做遊戲、玩玩具,我們很是親近,時常也會給你發秀愛照片不是。知道你去前線和病毒打仗了,女兒很是崇拜,所以這些天把三字經都快背完了,就等著你回來檢閱了。晚上睡覺也挺乖的,玩一會兒聽聽我講的故事就睡著了,沒哭也沒鬧。她是長大了,也懂事了。

  除夕那天沒顧得上給你買保暖衣服,我內心一直很自責,幸好你托同事在那邊買到了,這才讓我心裏舒服些許。武漢天氣挺冷的,看天氣預報,這幾天最低溫度都在零度以下,切記把羽絨服穿起來,還缺什麼發我消息,必須千方百計送到你手上。

  再多説一句,重症監護室裏特別容易被感染,防護工作一定要做好,勤洗手多喝水,自己也注意點身體!家裏有我呢,放心!院領導和科室代表來家裏慰問,有什麼事情醫院都會有人幫忙解決。

  世間有很多美,最美莫過正能量,不需要慷慨激昂,不需要高喊口號,在這抗疫之戰中,堅定逆行,放棄團圓,你就是最美正能量!媳婦加油,武漢加油,中國加油!我和孩子等你平安回家!

  俊偉哥

  2020年2月5日

  世間有很多美,最美莫過正能量

  這是有著16年軍齡、11年黨齡的四川某部助理員王俊偉,寫給馳援武漢的空軍軍醫大學醫療隊文職人員王小嬌的一封信。

  王俊偉與王小嬌結婚5年,丈夫長期在外服役,兩人兩地分居、聚少離多。今年春節,王俊偉告訴妻子臨時休假回家過年,聽到這個消息,一家人每天都數著日子,希望時間過得再快一點。終於盼到回家的這一天,父母驅車從老家趕到西安,只為這來之不易的團圓年。

  除夕之夜,接到組建醫療隊的通知後,王小嬌第一時間報名參戰。妻子出征後,王俊偉發去了這樣一段話:“夜下開拔武漢,心中滿是牽盼。雖有太多不捨,總要有人挺身,祝願我的愛人平安歸來!”

  在武昌醫院的重症監護病房,王小嬌與隊友們堅守在救護一線:“每一名患者都在經歷生死考驗,他們的內心是脆弱的,沒有家人的陪伴與照顧,他們唯一的依靠就是我們。”王小嬌説。

  收到丈夫的來信,王小嬌有些驚喜。她告訴記者,家人的支援讓她無比感動,但也有深深的愧疚,“孩子好不容易等到爸爸媽媽一同在身邊,可這小小的幸福瞬間消失了。但作為醫護人員,職責所在;作為文職人員,使命擔當;作為黨員,更要衝鋒在前。無論哪一個身份,我都義無反顧。”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