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特點

2020-02-08 13:26:00
來源:遼寧日報
字號

  不同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都有不同的發展模式。比如,以美英為代表的強調自由競爭市場經濟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式”,以北歐國家為代表的強調政府作用和福利社會的“民主社會主義模式”,以日韓為代表的強調政府主導市場經濟的“東亞模式”。還有一些著眼于改革的經濟發展模式,比如,以墨西哥、阿根廷等為代表的“拉美模式”,以俄羅斯為代表的“激進轉型模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巨大的經濟成就,儘管有不同因素的作用,但最重要的還是我們探索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這條道路的核心要素就是走出一條獨特的經濟發展道路。它既不同於傳統社會主義經濟模式,也不同於新自由主義倡導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式”;它獨具中國特色,又堅持社會主義基本性質。我們可以從“七個結合”把握其主要特點。

  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與發揮各方面積極性相結合

  堅持黨的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個重要特徵。鄧小平同志曾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優越性在哪?就在四個堅持。四個堅持集中表現在黨的領導。”中國共産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徵和制度優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的經濟奇跡,離不開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第一,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推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重要力量。黨的領導與發揮市場作用並不矛盾,實際上,正是在黨的領導下,我們才不斷解放思想,引導和確定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第二,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政府作用得以更好發揮的根本保證。第三,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確保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發展過程中有效協調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係。第四,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有效防範和化解內部與外部各種風險挑戰的根本保證。第五,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確方向、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根本保證。當然,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地區情況千差萬別,經濟發展需要從實際出發,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發揮地方優勢。中國經濟改革始終堅持將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頂層設計與基層創新有效結合起來。把堅持黨的領導與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維護黨中央權威與發揮地方自主性統一起來,是一個顯著特點。

  堅持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相結合

  傳統觀念把市場經濟看成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經濟形式,而把計劃經濟看成是社會主義社會、共産主義社會的經濟形式。針對這些傳統觀念,鄧小平同志大膽地解放思想,將人們從傳統社會主義模式和觀念的束縛中解放出來。1992年的南方談話在社會主義能不能搞市場經濟問題上實現了思想解放,明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大方向,解決了姓“社”姓“資”的問題。經過不斷探索,我們逐步形成和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制度結合起來,既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提供了動力,又有效地發揮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堅持公有制與非公有制相結合的基本經濟制度

  所有制是一個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也是區分不同經濟發展模式的核心標準。長期以來,我們把純而又純的公有制看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追求單一的公有制,認為它是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唯一形式。實踐證明,建立在純而又純的公有制基礎上的生産關係與落後的生産力不相適應,嚴重束縛生産力的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我們堅持生産力標準,不斷進行生産關係和所有制改革。當然,在所有制改革過程中,我們有效地抵制了新自由主義的“私有化迷誤”,沒有選擇以私有化為核心的疾風暴雨式的所有制改革,也未在“純而又純的公有制”與“徹底私有化”這兩極進行抽象選擇,而是探索適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所有制形式。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逐步確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並不斷豐富完善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當然,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在所有制結構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公有制起主體性、主導性作用,公有制為主體是確保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價值原則的基礎,它引領國民經濟發展方向,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維護和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與長遠利益。同時,非公有制的重要地位也得到憲法和法律的確認與保護。

  堅持勞動分配與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製度

  我國實行按勞分配與按生産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製度。公有制為主體的所有制決定了、確保了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製度。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製度保證著勞動本位、社會主義本位的基本原則。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強調並捍衛勞動者的經濟權利。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為了極大地發揮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方式,並不否認其他分配方式,資本、技術、管理、土地、資訊等生産要素都可以參與分配。在分配製度改革方面,強調走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分配製度改革更多強調合理的分配差別,通過有差別的分配製度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但是,進入到“相對發展起來以後”階段,貧富差距問題逐步凸顯出來,在分配製度上,要更加強調平等的政策取向。

  堅持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相結合

  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的核心議題,也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在改革開放之前,由於受傳統社會主義觀念影響,我國實行計劃經濟,只強調政府的經濟作用並將其極端化,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深入到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甚至規定企業的生産經營計劃,而將市場視為資本主義性質的,從而批判市場經濟,徹底否定市場的功能。改革開放之後,我們對市場、市場經濟的看法發生根本性改變,鄧小平同志指出,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本質區別,兩者都是手段,從而將市場中立化,社會主義國家也可以利用市場這一手段。具體説來,在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問題上,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從“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到“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再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我們逐步建構起中國特色的政府與市場關係,它既不同於“去市場化”的蘇聯模式,也不同於“去國家化”的新自由主義模式,而是強調市場與政府的雙重作用。在二者的關係上,要強調辯證法,既不能用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否定政府作用,又不能用政府作用否定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我們既要“看得見的手”,又要“看不見的手”;既要有為政府,又要有效市場。

  堅持積極參與全球化與獨立自主相結合

  傳統的蘇聯模式具有很強的封閉性、對抗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具有極強的開放性、合作性。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我國確定了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逐步形成改革、開放、發展之間的良性互動。我們積極主動參與到經濟全球化中,把國內發展與世界發展緊密聯繫起來,充分利用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大膽地學習和借鑒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所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中國經濟在開放中、在經濟全球化中獲得巨大的發展動力。當然,當今世界的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是資本主義生産關係的全球化,不可避免地産生一系列矛盾和問題。因此,在對外開放的同時,我們強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把立足點放在依靠自身力量基礎上,處理好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利用外資與自己積累、融入經濟全球化與維護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等一系列基本關係。

  堅持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

  中國經濟發展道路遵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要求,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為目標,堅定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對過去的經濟發展模式不斷進行反思、調適甚至糾錯,堅持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的關係,歸根到底就是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經濟發展不是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是捨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中國經濟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出一條“魚和熊掌可兼得”的發展之路。

 

[責任編輯:全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