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地評線】飛天網評:講好中西文明交流互鑒的“敦煌故事”

2020-02-02 11:39:00
來源:中國甘肅網
字號

  2月1日出版的第3期《求是》雜誌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的講話》。

  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保護全人類文明的高度指出,“把莫高窟保護好,把敦煌文化傳承好,是中華民族為世界文明進步應負的責任”,充分彰顯了我們黨保護和傳承人類共同文明的堅定決心和歷史擔當。我們要講好中西文明交流互鑒的“敦煌故事”。

  敦煌,于西元前111年漢武帝立河西四郡時正式得名。“敦煌”一詞,東漢應邵註釋認為:“敦,大也,煌,盛也。”唐《元和郡縣圖志》解釋説:“敦,大也,以其開廣西域,故以盛名。”裴矩也在《西域記》中説過,去西域道路有三,“發自敦煌”“總湊敦煌,是其咽喉之地”。可見歷史上的敦煌,就是中原王朝經略西域的戰略基地,是絲綢之路上的國際商貿中心。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敦煌文化是中華文明幾千年不斷融會貫通的典範。敦煌石窟群在上起十六國、下至元代的連綿千餘年間陸續營建完成,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石窟、東千佛洞石窟、榆林窟等石窟群。從彩塑、壁畫、洞窟建築,到藏經洞裏的文獻、絹畫、書法,敦煌凝聚了不同時期、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粹。敦煌是中西文化的薈萃之地,以石窟壁畫、敦煌遺書為代表的敦煌文化成為中華文明開放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家強盛才能文化繁榮。“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日益發展,敦煌文化逐漸成為推進民心相通、服務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載體。共建“一帶一路”,敦煌具有得天獨厚的文化優勢,被賦予“一帶一路”建設“民心相通”的重要使命。2016年9月20日,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舉行,習近平總書記親致賀信,提出殷切期望。幾年來,敦煌文博會聚焦推動文化交流、共謀合作發展這個主題,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變調如聞楊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敦煌文化,歷經千年歲月,依然生動詮釋著中華民族相容並蓄、博採眾長、開拓進取的文化自信。在新時代,敦煌文化的創造力和中國文化傳播國際影響力將不斷得到提升,要繼續推動敦煌文化研究服務共建“一帶一路”,積極傳播中華文化,加強同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增進民心相通,繪製文明交流互鑒新畫卷。(向秋)

[責任編輯: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