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美國不懂中國力量之所在
美國《芝加哥論壇報》1月18日文章,原題:美國不懂中國力量之所在 眾所週知,中國有五年規劃,10年就是兩個五年規劃。這樣長的時期,足以注意到某個國家發展軌跡的真實變化。
巧合的是,筆者在剛過去的10年的兩端,即2010年和最近都去過中國。筆者得出了一個主要結論:中國剛剛度過了非常美好的10年。
是的,中國仍有各種大問題。但是,從對中國領導人最重要的標準衡量,該國在2010年之後的10年取得重大進展。中國的經濟更多樣化,科學研究更先進,在亞洲的地位更加穩固。簡言之,與10年前相比,中國大大縮小了與其志在追趕的全球大國美國的差距。
當然,許多美國人知道中國正在崛起,併為此感到焦慮。但從中國歸來,筆者認為美國人的焦慮往往嚴重錯位:中國並非註定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頭號大國,甚至匹敵美國也不一定。中國面臨種種挑戰,如國有企業臃腫、勞動人口減少等。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中國進步如此鮮明的首要原因是,其競爭對手經歷了幾乎各個方面糟糕的10年。中國在不斷前進,而美國在慢慢後退。
在美國,多數人口的收入、財富和預期壽命停滯不前,這造成了一種憤怒的國民情緒,加劇了政治分裂。美國現在不願投資諸如教育、科學和基礎設施,而正是這些投資使美國成為世界大國。美國正在喪失作為其優勢地位核心的軟實力。
中國問題專家們總是討論中國到底是弱還是強。答案是兩者都對。但中國的方向一清二楚:中國會越來越強。
筆者兩次去中國,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成熟尤其印象深刻。雖然經濟增速已經放緩,從本世紀初的約10%下降到了現在的不到7%,但這種放緩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中國變得更富有了。對於中國來説,令人鼓舞的消息是,增長的品質大幅提高了。
2010年時,筆者與中國高官和企業高管交談時,他們抱怨最多的兩個問題是缺少創新企業和消費水準低。最近一次,筆者聽不到這種抱怨了。
如今,中國的數字經濟已擁有一些連美國企業都不具備的優勢。中國的許多商業活動不是分散于幾十款應用,而是發生在兩大數字網路微信支付和支付寶之中。人們打開一款App,就能完成幾乎所有支付,無論是實體店還是網購。方便簡單促進了進一步的零售創新,連臉書和谷歌都想要效倣。給人的感覺是,這種模式代表著商業的未來。
中國的消費經濟也取得很大進展。消費支出如今佔中國GDP總值的約39%,高於2010年的不到35%。在美國,“消費主義”或許具有負面含義,畢竟此類支出佔到了GDP的68%,但在不久前還是窮國的國家,它的意思卻截然不同。它意味著經濟從以農業和工業為主向現代舒適生活的轉變。
筆者到訪了中國第12大城市南京。南京是中國中産消費文化增長的縮影。這座城市的地鐵是14年前開通的,現在每年運送10億人次乘客。全國範圍內,繼南京之後,又有30個城市開通了地鐵,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地鐵客流量最大的國家。
南京也是2011年開通的京滬高鐵的一個站點。南京到北京的距離相當於紐約到辛辛那提,但坐高鐵不到4個小時即可抵達。高鐵使各种經濟活動變得容易,如上下班、出遊度假和購物。即便到週六的晚上9點,購物中心的餐廳和服裝店裏都擠滿了顧客。(作者戴維 勒諾哈特,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