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數據標注員、網路問診醫生……我的工作線上上

2020-01-08 09:49: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數據標注員、智慧客服訓練師、網路問診醫生……

  我的工作線上上(大數據觀察網聚青年力量)

  核心閱讀

  智慧製造工程技術人員、虛擬現實工程技術人員、人工智慧訓練師、全媒體運營師……日前,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發佈《關於擬發佈新職業資訊公示的通告》,其中許多新職業都與網際網路相關。因“網”而生的這些新職業,成為許多年輕人的新選擇。

  數據標注員——

  “我的工作就是教人工智慧自主識別衛星圖像”

  “河流”“房屋”“道路”“地面”“森林”“礦山”……位於河北省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中科遙感公司內,李新平正坐在電腦前對遙感影像進行勾畫,標注出影像中的地理資訊。

  27歲的李新平是一名人工智慧數據標注員。“我的工作就是教人工智慧自主識別衛星圖像。要想實現人工智慧,需要數據標注員標注大量數據供電腦學習。”李新平説,電腦本身並不會識別事物,需要不斷進行學習才能部分實現人的認知功能。例如,要學會如何辨認房屋,就需要數據標注員將影像中的房屋標注出來,電腦通過學習大量的、不同形態的有房屋特徵的圖像,才能實現自主辨認識別。

  “數據標注是一個精細活。首先要將衛星傳回的影像進行拼接,刪去重疊的部分,合成一張完整圖像。數據標注員分工將道路、房屋、河流、地面等資訊勾畫出來。不同角度、不同場景、不同形態下的事物都需要一一標注,這樣才可以給人工智慧提供詳實的樣本。”李新平告訴記者。

  到這裡,標注工作還不算結束。李新平和同事還會對標注出來的圖像進行符號化處理,用專業的符號對地理資訊進行可視化、規範化、抽象化處理。李新平説,這些都是人工智慧的訓練樣本。人工智慧根據這些數據進行深度學習,從而實現智慧化。

  人工智慧通過數據標注員實現學習,而數據標注員本身也要不斷學習。李新平本科學習的專業是城鄉規劃,從事數據標注工作已有兩年多時間。“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衍生出很多新職業,數據標注員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長,作為人工智慧産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需要跟隨産業發展不斷學習。”李新平説。

  智慧客服訓練師——

  “讓網店智慧客服更懂顧客,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1997年出生的朱鑫燚,是一名訓練師,她訓練的對象,叫“店小蜜”,是某網際網路電商平臺的機器人智慧客服。

  跟機器人打交道,與跟人打交道有什麼不一樣?朱鑫燚覺得,她還是在跟人打交道。“在我看來,店小蜜不是冷冰冰的機器人,更像是人們的購物小助手,而訓練師就是幫助店小蜜找到最適合某類網店的工作模式,讓網店智慧客服更懂顧客,發揮出更大的價值。”從匹配問題與答案,到分析數據,再到提高轉化率,雖然工作內容聽起來“高大上”,朱鑫燚卻覺得,“能夠為別人提供一點幫助,是我想要一直堅持下去的動力。”

  智慧客服訓練師是個辛苦活。有一年的網上購物節,朱鑫燚為了優化智慧客服的服務效果,前前後後忙碌了差不多兩個月。從事先配置到臨時修改,從活動規則確認到附加資訊調整,一遍遍修改,一遍遍完善。

  兩個月的努力沒有白費,與前一年同期相比,她訓練出的智慧客服服務的某化粧品網店,在諮詢量上升的同時,臨時客服從400名減少至200名,超過75%的問題由機器人承接,轉化率達到45%,提高了10個百分點。不僅如此,店小蜜專業、準確、高效的回復,為店家節省了一半的相關成本。

  “智慧客服訓練師不是只要把答案機械地傳授給機器人就可以了,而是要思考如何讓智慧客服在店舖應用中表現得更好,這就需要多個部門的聯動和溝通。”朱鑫燚説,“自信、細心、成就感,訓練師這個崗位帶給我的,還有很多。”

  網路問診村醫——

  “鄉親們生了病,我可以線上進行初步診斷”

  在江西省南豐縣市山鎮官塘村,每週一到週五下午3點到5點,村醫湯娟都會打開當地開發的智慧醫療APP,為離得較遠的村民進行線上診療。

  “整個行政村比較大,村小組之間離得遠,有了這個系統,鄉親們生了病,我可以線上進行初步診斷。一般的頭疼腦熱,叮囑大家多休息,或者用點常用藥。如果有比較嚴重的問題,就會建議進一步診治。”湯娟説。

  有一次網路問診中,一位老人發熱4天,還伴隨有頭暈、嘔吐。“既不像一般的發燒,也不像常見的高血壓等問題,之前沒遇到過這種情況。” 湯娟不敢耽誤,趕緊通過APP連線上級醫院的醫生。縣人民醫院的醫生問了患者病史,又問了是不是最近在戶外幹過活,得到肯定的回答後,馬上進行了視頻問診。當患者把攝像頭對準自己的腋窩和腹股溝後,真相終於浮現了。只見這些地方有一些焦黑色的痂,周圍還有一圈紅暈。經驗豐富的縣醫院醫生判斷,這是恙蟲病的表現。

  “這種病嚴重的可能導致器官衰竭,危及生命。”湯娟説,如果不是通過線上醫療及時確診,後果真的不好説。

  就這樣,在一次次的線上診療中,湯娟不僅幫助了鄉親們,還學到了很多。南豐縣還規定,每完成一例村民註冊和一例檢測項目,醫生都有相應的獎勵。“線上診療的病人越多,收入就越高。現在能到兩三千元一個月,獲得感明顯增強了。”湯娟説。

  “家人以前一直擔心我在村裏留不住,幹不好。自從當上了網上村醫,待遇提高了,技術也提高了,有了這個平臺,我有信心會越幹越好。”湯娟説。

  網際網路的普及和數字經濟的發展,正不斷創造出一批與網路密不可分的新職業。這些新職業形式新穎、工作時間靈活,深得年輕人青睞。從事網路新職業的青年,置身網際網路發展的浪潮,迎接全新的挑戰,也收穫了不一樣的成長。讓我們走近網上新青年,傾聽網路新職業背後的精彩故事。

  馬 晨 姜曉丹 孫 超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