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2019年污染防治攻堅戰工作綜述:美麗中國 民生福祉

2020-01-04 10:59: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美麗中國 民生福祉

  ——2019年污染防治攻堅戰工作綜述

  本報記者 劉 瑾

  剛剛過去的2019年,各地區各部門各領域聚焦打贏藍天保衛戰、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水源地保護攻堅戰等標誌性戰役,全力以赴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重大進展。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莊國泰日前表示,“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的生態環境保護主要指標均達到年度目標和序時進度要求。

  良好生態環境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增進民生福祉的優先領域。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推動生態環境品質持續好轉。

  廣袤大地越發美

  根據2019年10月國家監測數據顯示,廣東練江海門灣橋閘國考斷面水質提前兩個月實現達標。

  作為粵東地區的“母親河”,曾因水清如白練而得名的練江,一段時間以來因為污染嚴重,成為廣東省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點及難點,甚至被中央環保督察組點名。

  痛定思痛。“市領導們帶頭住到那裏,和沿河老百姓住在一起,直到水不黑不臭。”“狠話”言猶在耳。

  一年多來,汕頭市通過建立總河長牽頭督辦、各級河長聯動的責任機制,強化環保監督整治,完善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練江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類似練江“變白”的逆襲故事在全國生態領域扎堆出現。

  從安徽馬鞍山長江岸線整治和慈湖河黑臭水體整治,到重慶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綜合治理,再到福建福州黑臭水體綜合治理,這些曾經被中央環保督察點名的地區,都取得了顯著的整改效果。

  一幅幅優美圖景,一張張百姓笑臉,見證著中國“顏值”的提升。

  過去的一年,全國各地區各部門加快産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和用地結構優化調整,協同推動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推進著美麗中國建設——

  各地按照鋼鐵、化工等行業産業結構調整、高品質發展等方案要求,細化分解2019年度任務,明確與淘汰産能對應的主要設備,確保按時完成,取得階段性進展。

  有效推進清潔取暖。根據各地上報情況,2019年10月底前,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2+26”城市完成散煤替代524萬戶。

  加快推進老舊車船淘汰。2019年12月底前,各地老舊柴油貨車淘汰數量應達到任務量的40%以上……

  我國生態環境總體持續改善——

  2019年1月至11月,我國261個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38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同期下降22.4%,超過“十三五”約束性指標進度要求。

  2019年1月至10月,全國地表水水質好于Ⅲ類斷面比例同比提高2.3個百分點,劣V類斷面比例同比下降1.9個百分點。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成就得到國際社會高度認可。2020年,我國將主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會議主題確定為“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建章立制強保障

  2019年7月,第二輪第一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正式啟動,8個督察組陸續進駐上海、福建等6個省(市)和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等兩家中央企業,開展新一輪的例行督察。

  過去一年,我國進一步著力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動落實關於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持續開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

  2019年有兩次重要會議對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提出重要要求——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第十部分“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從4方面對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做出明確規定。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明確了七個體系,即領導責任體系、企業責任體系、全民行動體系、監管體系、市場體系、信用體系、法律政策體系。

  深入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

  制定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事項指導目錄,堅決取消不必要的執法事項,合併涉企檢查事項。

  推動所有市、縣級生態環境部門建立“雙隨機、一公開”制度,涵蓋企業近80萬家。

  執法督察日益嚴格。從2019年開始,開展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前三年例行督察,第四年“回頭看”——

  經調度有關省(市)和中央企業,第二輪第一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共交辦群眾舉報問題約1.89萬件,有力推動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

  “從純粹地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發展到建設生態文明文化、經濟、責任、目標和生態安全體系並重的制度體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表示,中國生態文明政策體系的發展呈現出新轉變。

  方向不變力不減

  當了20多年漁民的老朱,現在是遼寧省錦州市筆架山食品有限公司的採購員。幾年前,他賣掉漁船,轉身上岸,成為一名工人。他説:“我們過去只知道一味向大海要‘口糧’,不知道愛護它。現在想想,大海不是咱一個人的,是大傢夥的。把大海愛護好,才能讓大家的日子過得更好。”

  老朱的轉變,體現出人民群眾對美好家園、幸福生活的嚮往。

  民之所望,改革所向。當前,污染防治攻堅戰到了收官階段。行至半山不停步,船到中流當奮楫。正如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所説,要以釘釘子精神,保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強制度。加強生態環境監管體制機制建設,包括落實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推動出臺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出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辦法,以及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構建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環境監管制度等一系列制度。

  嚴法律。完善相關法律體系,包括加快推動和制修訂長江保護、海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監測、排污許可等方面的制度,努力推動和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機制。

  多共建。推動全民參與,讓生態環境保護,特別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成為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