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經濟日報特別報道:踐行新理念 奮進長三角

2019-12-27 15:55: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編者按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涉及滬蘇浙皖三省一市,涉域面積35.8萬平方公里。

  根據《綱要》要求,長三角要打造成為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全國高品質發展樣板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引領區、區域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

  《綱要》提出,到2025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跨界區域、城市鄉村等區域板塊一體化發展達到較高水準,在科創産業、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領域基本實現一體化發展,全面建立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

  藍圖已然規劃。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做什麼?怎麼做?日前,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採訪組深入上海、浙江、江蘇、安徽的十幾個區市調研,並採訪專家學者,感受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高品質發展的脈搏。

  在調研收官之際,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推出特別報道。

  合肥作為我國獲批建設的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已建有3個國家大科學裝置,且還在籌建數個大科學裝置,規劃面積達10平方公里的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已于去年開建。圖為俗稱“人造小太陽”的大科學裝置——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位於“科學島”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佔地不大,但“能量”超強。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賀浪莎攝

  東南形勝,自古繁華。長三角,這片35.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創造了我國近四分之一的經濟總量。

  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長三角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支援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著力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更高起點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的講話,為長三角一體化按下“快進鍵”。

  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了長三角“一極三區一高地”的戰略定位,長三角高品質發展進入全面實施新階段。

  “高品質,首先要全面體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新發展理念,切實走好生産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富裕的現代文明發展道路。”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吳曉華説。

  這裡是創新共建的長三角

  2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5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34個國家高新區,全國約四分之一的“雙一流”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年研發經費支出和有效發明專利數均佔全國三分之一左右,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研發強度均超過3%……長三角科教資源極其豐富,擁有從原始創新、應用創新到産業化的完整創新鏈。

  “強勁活躍增長極要求長三角地區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提高創新策源能力,提升參與全球資源配置和競爭能力,在促進我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中發揮‘穩定器’和‘主引擎’作用,增強對全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和帶動力。”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羅文説。

  在創新方面,三省一市各有優勢。比如,上海有國際視野,浙江有市場活力,江蘇有園區經驗,安徽有特色製造。拿出看家本領,疊加創新優勢,長三角正在加快合力形成澎湃新動能。

  《綱要》指出,“持續有序推進G60科創走廊建設,打造科技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産業和城市一體化發展的先行先試走廊”。12月5日,國家推進G60科創走廊建設專責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在上海召開。G60九城市間將試點財政科研經費跨域流動、創新政策普惠互享、産業基金共籌互投等一批創新改革舉措,增強科技創新動力、活力和能力,加快形成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

  這裡是協調共進的長三角

  看整體,長三角無疑是中國經濟的“優等生”。2013年至2018年,長三角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7.7%,高於全國0.8個百分點。江蘇GDP連跨四個萬億元級臺階,2018年達到9.26萬億元,位居全國第二;安徽GDP首次突破3萬億元。

  觀內部,長三角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依然突出。皖北、蘇北、浙西南等地與中心區發展水準差異較大,城鄉二元結構仍待破解。

  尋突破,協調發展的探索早已有之。比如,江蘇在上世紀80年代發展鄉鎮企業時,就邀請上海的“星期日工程師”幫助解決共同問題;90年代發展外向型經濟,又借助了浦東開發開放的機遇;如今,上海的科技成果到江蘇轉移孵化,江蘇的企業也把研發中心設在了上海。

  《綱要》提出,“推動長三角中心區一體化發展,帶動長三角其他地區加快發展,引領長江經濟帶開放發展”“加強長三角中心區與蘇北、浙西南、皖北等地區的深層合作”“加大蘇北、浙西南、皖北等城鄉基礎設施投入和支援力度,加強大別山革命老區對外聯通通道建設”……

  硬聯通加速推進。共建軌道上的長三角、提升省際公路通達能力、合力打造世界級機場群、協同推進港口航道建設……根據規劃,到2025年,長三角鐵路網密度將達到507公里/萬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將達到5公里/百平方公里。

  軟聯通更需著力。專家指出,長三角地區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水準最高的區域之一,既迫切需要大力深化要素的市場化改革,又有條件成為全國面上改革的先行試驗田。

  “在長三角一體化過程中,如何健全一體化發展的市場體系,形成促進各類資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動和高效集聚的機制,尤為重要。”江蘇省人民政府參事、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成長春認為,著眼于一盤棋整體謀劃,要進一步發揮上海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揚所長,推動城鄉區域融合發展和跨界區域合作。

  這裡是綠色共保的長三角

  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長三角河湖眾多、水網密布,是水墨丹青中的詩意江南。

  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同屬吳根越角的三地,正在共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作為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的先手棋,一體化示範區堅持“生態築底”,將建成生態優勢轉化新標桿、綠色創新發展新高地、一體化制度創新試驗田,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宜居新典範。在産業佈局上,示範區將立足於符合生態綠色發展,特別是創新産業集聚的要求,構建形成創新引領的現代産業體系。

  據了解,目前,示範區已正式揭牌,理事會、執委會已經開始運作,各項工作正在穩步有序地開展。

  根據《綱要》,長三角還將合力保護重要生態空間,共同保護重要生態系統,推動跨界水體環境治理,聯合開展大氣污染綜合防治,加強固廢危廢污染聯防聯治,完善跨流域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健全區域環境治理聯動機制。

  這裡是開放共贏的長三角

  通江達海、承東啟西、聯南接北,長三角是我國對外開放高地,在我國新一輪經濟轉型和全球貿易格局中,具有“碼頭”和“源頭”的雙向作用。

  目前,長三角擁有開放口岸46個,進出口總額、外商直接投資、對外投資分別佔全國的37%、39%和29%。以共建開放平臺、擴大開放領域為重點,長三角正合力打造對外開放新優勢。

  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和考察上海期間,宣佈增設上海自貿試驗區新片區。新片區將對標國際公認的競爭力最強自由貿易園區,加快探索實施具有較強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開放政策和制度,打造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國力認為,建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將為我國主動參與和引領經濟全球化進程提供戰略支撐。

  這裡是民生共用的長三角

  2018年9月份,三省一市在全國率先開展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區域試點,成為長三角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

  “長三角推進更高品質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是基礎,尤其是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打造民生‘幸福圈’,長三角有這個條件。”成長春認為,在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鎮以及周邊農村連綿發展過程中,如何使公共資源能夠一直輻射到農村,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態勢,讓長三角居民在一體化發展中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老百姓最為關注的。

  根據《綱要》,長三角將創新跨區域服務機制,推動基本公共服務便利共用,協同擴大優質教育供給,優化配置醫療衛生資源,加強文化政策互惠互享。

  “目前,長三角各地都在主動對接,延伸發展觸角,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各地都把自己當成長三角的重要一員,為這個大家庭的發展添磚加瓦,貢獻力量。”成長春説。

  藍圖已擘畫,到2025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將取得實質性進展;到2035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將達到較高水準。

  征程正開啟。長三角,在中國經濟的大海中勇立潮頭,奮楫揚帆

[責任編輯:陳文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