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地評線」需為區域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良好生態保障

2019-12-17 13:16:00
來源:齊魯網
字號

  12月16日出版的第24期《求是》雜誌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品質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為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導。文章強調,“經濟發展條件好的地區要承載更多産業和人口,發揮價值創造作用。生態功能強的地區要得到有效保護,創造更多生態産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區域經濟佈局的指示精神,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要更加注重生態文明建設,為打造優勢互補、相互融通、高品質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提供良好生態保障。

  以“繡花精神”規劃城市發展,防止城市建設“攤大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産業和人口向優勢區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為主要形態的增長動力源,進而帶動經濟總體效率提升,這是經濟規律。”當前,經濟和人口向大城市及城市群集聚的趨勢比較明顯,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發展優勢不斷鞏固加強,形成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區域增長極。隨著人口不斷涌入,不少城市規模不斷擴張,越是這個時候,越要有長遠眼光,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在城市規劃發展上深入貫徹“繡花精神”,抓好精細化管理。快速發展不是粗放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大幹快上粗放擴張,簡單“攤大餅”。要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採取有力措施,確保落實到位,讓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以此提高城市生態承載力,實現生産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舒適、生態空間山清水秀、人民幸福安居,促進城市居民幸福感提升。

  以“生態補償”促進良性互動,防止生態區域“被遺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健全區際利益補償機制,形成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的良性局面。要健全縱向生態補償機制,加大對森林、草原、濕地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重點生態功能區為全國提供著清潔水源、清新空氣等豐富多樣的生態産品,經濟發達地區受惠於此則理應予以反哺。要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健全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明確責任義務和補償標準,鼓勵流域上下游之間開展資金、産業、人才等多種補償,進一步提高補償資金使用整體效益,實現生態保護地區和受益地區良性互動。各地區要強化全局意識,完善土地、戶籍、轉移支付等配套政策,促進遷移人口到城市群穩定落戶,在人才、資金、産業等方面為生態保護地區提供幫助,確保承擔生態戰略功能的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生態保護地區群眾更多更公平享受改革發展成果。

  以“綠水青山”發展特色經濟,防止落後地區“等靠要”。要按照主體功能定位劃分政策單元,對重點開發地區、生態脆弱地區、能源資源地區等制定差異化政策,分類精準施策。在全國經濟佈局中,經濟落後地區大都具有良好生態資源稟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品質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過程中,這些承擔生態戰略功能的區域要立足實際,積極主動用好國家支援政策和網際網路發展機遇,堅決防止被動“等靠要”。生態保護地區要完善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考核制度,加大資源消耗、環境保護、産業轉型等指標的考核,根據資源稟賦和功能佈局,著眼于特色發展、差異化發展,推行綠色發展考核體系。要適度發展生態旅遊和生態加工業,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生態林業,不斷提升在社會、經濟、環境、人口資源等方面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水準,依靠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的生活,與全國人民攜手同步奔小康。(文/藺炳正)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齊魯網閃電新聞立場,僅供參考。】

  閃電新聞記者 曹晗報道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