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航太未來怎麼走?月球科研站、載人登火都已規劃

2019-12-14 11:46: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人民網北京12月13日電(趙竹青)中國航太未來25年將有哪些大動作?12月12日,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黨組副書記袁潔走上北京航空航太大學講臺,為500名北航學子講授“公開課”,描繪了中國航太未來的發展路線圖,其中涉及月球科研站、發展載人登火能力等多個重大工程項目。

  2045年,中國航太什麼樣?

  袁潔這堂題為《我國航太強國建設發展展望》的“公開課”介紹了我國航太強國建設路線圖及航太科技集團未來25年計劃實施的重大工程項目,大致分為兩個階段——

  到2030年前後,航太科技集團將實施長征九號重型運載火箭、空間飛行器在軌服務與維護系統、天地一體化資訊網路、下一代空間基礎設施、火星和小行星取樣返回、覓音計劃——太陽系近鄰宜居行星的太空探索計劃等重大工程項目,推動我國躋身世界航太強國前列。

  2045年前後,將實施月球科研站、太陽系邊際探測、組合動力重復使用運載器、空間安全環境全球監測與治理工程、發展載人登火能力等重大工程項目,推動我國全面建成世界航太強國。

  “航太強國建設的目標要比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提前5年,這是因為我們希望發揮航太的引領、帶動作用,主動作為,全面支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袁潔説。

  中國航太即將開啟“超級2020”

  袁潔在講課中透露,中國航太即將開啟“超級2020”。他詳細介紹了航太科技集團計劃在2020年實施的重大工程項目:

  一是建設長期有人照料的近地載人空間站。該空間站預計在2022年左右建成,可支援3名航太員長期駐留,在軌運作10年,將向國際社會開放合作,提供全球共用的空間應用平臺。

  二是實施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號任務,實現月面無人採樣返回,圓滿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的總體規劃目標。

  三是北斗導航衛星全球系統建成由30顆衛星組成的混合星座,服務範圍延伸至全球,與GPS、GLONASS和Galileo系統相容、互操作,真正做到“中國的北斗,世界的北斗”。

  四是完成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衛星的發射與在軌應用。

  五是建設低軌移動網際網路星座“鴻雁星座”。該星座由運作在軌道高度一千多公里的數百顆衛星構成,預計在2023年在軌部署完成。

  此外,航太科技集團還將實施備受關注的首次火星著陸探測任務,計劃于2020年發射火星探測器,2021年實現火星軟著陸,開展火星環繞探測和巡視探測,使我國深空探測能力和水準進入世界航太第一梯隊,實現在深空探測領域的跨越。

  從零起步,60年航太大國路

  在講課中,袁潔從中華民族對宇宙的憧憬和嚮往講起,將我國航太事業的發展歷程娓娓道來。他從“仿製起步”講到“兩彈一星”,從“三抓”任務講到中國航太跨出國門、走向世界,為同學們講述了我國航太事業是如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走出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中國特色發展道路的。

  經過60多年的發展,中國航太取得了哪些成就,在國際上處於怎樣的水準和地位?袁潔從運載火箭、空間基礎設施、載人航太、深空探測等七個方面分析了我國航太技術的發展現狀。

  在導彈武器裝備方面,我國已擁有數十種地地、地空、海防、空空導彈,形成了完整配套的導彈裝備系列。在運載火箭方面,我國先後成功研製17種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實現了系列化、型譜化發展。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發射320次,成功率超過96%。在空間基礎設施方面,我國構建了以通信、導航、遙感為主體的衛星體系,截至11月底,在軌衛星數量近300顆(其中航太科技集團227顆),排名世界第二。在載人航太方面,研製形成了“神舟”系列載人飛船、“天舟”系列貨運飛船、“天宮”系列空間實驗室,先後將11名航太員共14人次送入太空。在深空探測方面,研製形成了“嫦娥”系列月球探測器,成功實施了五次探測任務,完成了人類歷史上首次月背軟著陸與巡視探測。在空間科學方面,基本建成由空間科學衛星、返回式衛星、月球探測器、神舟飛船和天宮實驗室等平臺組成的空間科學研究體系,開展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研究。在衛星應用方面,航太已深入到國家安全、經濟社會和人民生活的各個領域,在資源開發、環境保護、防災減災等多個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60多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堅強領導下,經過幾代航太人的接續奮鬥,我國航太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效益。從成果和産品的技術水準來説,我國目前已進入航太大國的行列。”袁潔説,根據多個研究成果,我國目前在國際上位居第四,“航太事業還需要我們不忘初心,繼續奮鬥。”

  本次活動是國資委黨委和教育部聯合開展的“領導幹部上講臺——國企公開課100講”專場報告會之一,也是航太科技集團在北航開設的第二堂“國企公開課”。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