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計劃2022年前後建成空間站 規模66噸可載3人

2019-11-19 15:37: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本報廣州11月17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堵力)“中國空間站要有中國特色,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在11月16日至17日召開的第四屆中國人因工程高峰論壇上,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透露,我國計劃在2022年前後完成空間站建造並開始運營,空間站近期規模為66噸,可載3人。他強調,中國空間站的建成和運營將有力支撐航太強國建設目標,有力推動中國航太科技的發展,大幅提高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和應用的能力,為中國和世界的科學家提供一個高水準的太空實驗室。

  論壇主席陳善廣向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介紹,航太人因工程致力於研究特殊環境下航太員生理、心理等能力特性及其變化規律。航太人因工程在人因設計和測評領域産生了一大批原創性理論和成果,不僅支撐了歷次飛行任務和空間站研製、登月需求論證,也推廣應用於大飛機、高鐵、核電站等國家重大計劃和專項,對推動中國製造強國的建設和軍隊的現代化建設、推進品質型經濟轉型作出了貢獻。

  據介紹,人因工程綜合運用生理學、心理學、人體測量學、生物力學、電腦科學、系統科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致力於研究人、機器及其工作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和影響,最終實現提高系統性能且確保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適的目標,最受人關注的就是要“減少人為失誤”。

  周建平作了題為《中國空間站》的特邀報告。報告圍繞中國空間站建設的主要目標、空間站工程的系統構成、空間站科學研究和應用等方面展開。他指出,中國空間站將在2022年前後建成和運營,屆時中國將成為獨立掌握近地空間長期載人飛行技術,具備長期開展近地空間有人參與科學實驗和綜合開發利用太空資源能力的國家。中國空間站規模適度,具有較強擴展能力,能較好滿足載人航太技術發展和應用方面的需求。

  “我們設計中國空間站遵循什麼原則?”周建平自問自答:第一,符合中國國情,有所為有所不為,規模適度留有發展空間,並且要具有突出的中國元素和核心內涵;與中國不斷增強的大國地位相匹配和適應,助推航太強國的建設;第二,充分採用當代先進技術建造和運營空間站,全面掌握大型空間設施的建造和在軌操作技術;第三是高度重視應用效益,在空間科學研究和應用領域取得重大成果。

  “大家知道航太都是比較花錢的,國際空間站已經花了1000多億美元了,中國怎麼把空間站的設計、管理做得更好,要以小的代價來實現科學的追求、技術的追求,對我們是一個挑戰。”周建平指出。

  據介紹,在未來兩到三年,天宮核心艙會被打上太空,繼而是“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與之交會對接,開展艙內和艙外的科學實驗。

  “在人因工程支撐下,我們一定會把中國空間站打造為航太員溫馨的太空之家,並取得更多原創性世界級空間科學成果!”陳善廣説。

  更讓人期待的是,周建平透露:現在航太發展很快,我們的貨物氣閘艙可以發射小衛星和微小衛星,在太空發射,能減少很多成本,今後可以為不同的航太機構提供服務。

  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強調:“中國載人航太工程歷經27年的發展,在全面進入空間站時代的同時,也在謀劃更遠的發展。”

  本屆論壇由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國防科技工業局、廣東省人民政府、廣州市人民政府指導,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和中山大學共同主辦,中國航太員科研訓練中心人因工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中山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承辦,主題為“人因設計與測評”。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中國載人航太工程副總設計師陳善廣,英雄航太員劉旺、王亞平,“兩院”院士,以及人因工程領域專家學者、設計創新領域專家、相關科研院所及企事業單位代表等600余人參加論壇。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