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

2019-12-13 13:26: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

  作者:劉偉(中國人民大學校長、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理事長)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擴充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從而明確了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生産、分配和運作機制的有機統一,具有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産力的顯著優勢。深入認識《決定》關於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新概括,對於更好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生産、分配和運作機制的有機統一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一個有機整體,三項基本經濟制度相互聯繫、相互支援、相互促進,是經濟制度體系中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的部分,起著規範方向的作用,對經濟制度屬性和經濟發展方式有決定性影響。

  根據《決定》,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突出特徵表現在:一是在生産資料所有制上,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裡既包括整個社會的所有制結構特徵,也包括所有制的實現形式,尤其是公有制的實現形式。二是在收入分配方式上,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生産決定分配,生産資料所有制的性質和結構決定了分配製度的性質和實現形式。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是由所有制的本質和特徵規定的,也是生産資料所有制關係在利益分配上的實現。三是在經濟運作方式上,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种經濟運作方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有制和分配製度所決定的,同時又是所有制和分配製度的一種實現方式。

  上述特徵表明,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生産、分配和運作機制的有機統一,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産力發展水準相適應,是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認識是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的,以往只將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作為基本經濟制度,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方式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並未明確為基本經濟制度的組成部分,是作為由基本經濟制度決定並以其為基礎的分配製度和運作機制來對待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這三方面作為有機聯繫的統一體,共同構成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表明我們黨在理論上對這三方面制度的內在聯繫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

  首先,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體系中每一方面制度的形成和完善,都是黨領導人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進程中取得的。

  在所有制方面,從打破單一的公有制,到承認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再到明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又到強調“兩個毫不動搖”,所有制結構和實現形式的改革貫穿于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實踐過程,在改革開放新時期更是發生了深刻的變革。

  在分配方式上,從扭轉否定按勞分配原則的錯誤,到以貫徹按勞分配為原則的價格體制、工資體制改革;從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義傳統,到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再到強調和實踐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從明確按勞分配為主的原則,到承認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特別是承認要素市場化基礎上按要素的市場貢獻參與分配的機制,收入分配的理論和實踐同樣是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實現的。

  在經濟運作機制和資源配置方式上,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與市場配置資源的競爭性機制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結合起來,同樣經歷了長期的探索。從打破把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對立的傳統,到承認社會主義經濟可以引入市場調節;從承認市場調節的輔助作用,到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承認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到強調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理論和實踐均證明,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內涵和特徵是在改革和發展的長期實踐中不斷探索形成的。

  其次,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本質及特徵是適應我國社會生産力發展的要求,紮根中國大地,由中國的歷史文化、社會性質和發展水準決定的。説到底,是適應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的要求的,是新時代經濟改革發展的根本遵循。一方面,在實踐上對傳統計劃經濟體制進行了深刻而又全面的改革;另一方面,無論是在所有制上,還是在分配方式及經濟運作方式上,都與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有著本質的不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共産黨人領導中國人民在實踐中的偉大創造,並且這種創造的合理性和進步性正在被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所證實。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具有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産力的顯著優勢

  生産力與生産關係的矛盾運動構成了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一切社會制度的演變從根本上來説都是這一基本矛盾運動的結果。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之所以具有顯著優勢,是基於解放和發展生産力的歷史事實;之所以能夠形成並需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源於解放和發展生産力的歷史要求。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從根本上克服了資本主義私有制與生産社會化之間的對立,在更大程度上調動了廣大勞動者的積極性,克服了資本與勞動的根本對立,在體制上為有效協調微觀與宏觀經濟目標、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創造了基礎。在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同時,從制度上克服了私人利益與社會長遠發展目標的對立,使解放和發展生産力具有更強勁的動力和更廣闊的空間。這一制度優勢具有嚴密而科學的理論邏輯,並在實踐上切實轉變為解放和發展生産力的顯著優勢,突出表現在:

  一是實現了中國經濟的長期持續高速發展,創造了落後的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的發展奇跡。我國的GDP總量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000多億元、改革開放初期的3000多億元,上升至2018年的近92萬億元,從在世界經濟格局中微不足道(直到1978年也只佔全球GDP的1.8%)上升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0年),佔全球GDP的15.8%(2018年)。每人平均GDP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不到100美元,上升到2018年的9000多美元,從低收入貧困狀態躍升至當代上中等收入國家的水準(2010年)。經濟結構發生深刻變化,農業勞動生産率水準不斷上升,農業就業比重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80%左右(當代低收入國家農業勞動力就業比重平均水準為72%),降至2018年的26%以下;工業實現快速發展,中國已成為現階段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工業製造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部門的經濟體系,工業化即將實現;第三産業迅速成長,佔GDP比重和年均增長速度都已超越製造業,帶動經濟結構開始出現現代化進程中的“後工業化”特徵。

  二是具有獨立發展國民經濟的自主能力,經濟保持穩健增長的同時,還具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通過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我們奠定了較為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為推進改革開放打下了基礎;在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逐步參與經濟全球化,不斷提升自身抗風險能力。面對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中國經濟仍保持了穩健強勁的增長勢頭,在全球經濟低迷的背景下實現了持續穩健增長。中國應對經濟危機的能力和優異表現,很大程度上源於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優勢,這一優勢在當今世界普遍存在治理赤字、發展赤字的背景下,顯得尤為突出。比如,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當許多國家匯率爭相貶值時,人民幣匯率仍然保持不變,為緩解亞洲金融危機作出了巨大貢獻;2008年爆發國際金融危機,中國經濟增長仍達到9%的水準,2009年全球經濟在二戰後首次出現負增長,中國仍保持了8%左右的增長率,為緩解全球經濟衰退作出重要貢獻;在近些年的全球GDP年增量中,中國的貢獻多年保持在30%左右。

  三是經濟發展成果能夠更大程度地轉化為人民生活品質的普遍提高。以居民家庭消費結構變化為例,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佔消費支出比重)60%以上即為貧困(聯合國劃分標準)。新中國成立初期,恩格爾系數遠高於這一水準,直到改革開放初期的1978年仍高達63%。2018年城鄉居民家庭平均恩格爾系數已降至27%左右,跨越貧困和溫飽,進入聯合國劃分的富足階段(30%以下)。在消除貧困方面,貧困發生率下降了94.4個百分點,全面小康目標即將實現。反貧困奇跡的取得和人民群眾普遍的生活品質改善,體現了社會主義對實現共同富裕的本質追求。

  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必須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的領導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方面制度的總和,是一整套緊密聯繫、內在協調、相互支撐的制度體制。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他各方面制度的經濟基礎,同時,其他各方面制度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鞏固和完善又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因此,一方面,在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基礎上,必須貫徹落實《決定》明確的以下方面的任務: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援、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建設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另一方面,全面貫徹《決定》所明確的13個“堅持和完善”,持續推動黨的領導制度體系、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等各方面制度和體系的建設和完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臨一系列新的歷史機遇和挑戰,我們必須堅持和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實現需求管理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短期增長與長期發展、總量調控與結構調整等的有機統一,在保持經濟持續增長和穩健均衡運作的同時,全面深化改革,實現穩中求進,最終實現“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現代化發展的實踐邏輯,只有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才能在實踐中不斷實現上述目標,更加充分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光明日報》( 2019年12月13日 11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