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三代人二十年 澳門回歸的“記憶年輪”

2019-12-12 11:09: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澳門12月12日電 題:三代人 二十年——澳門回歸的“記憶年輪”

  新華社記者 王紅玉 王晨曦

  20年,佔據了葉永俊迄今為止的全部記憶,見證了車雪芬一路向上的職業生涯,覆蓋了陳樹榮幸福康樂的退休時光。澳門回歸祖國的20年,參與67萬澳門人不同的人生階段,以年齡視角看澳門,組合出的是各有側重的廿載時光。

  葉永俊:國家認同成為共識 只要願意就有學上

  葉永俊的回歸記憶是模糊的,白天,住在關閘附近的他被外婆抱到大街上,跟很多人一起看著些什麼。生於1997年的他,不敢確定那是人生最早的記憶,還是被告知以後的想像。作為新入職的中學老師,同時教歷史和地理的他早已知道,在中國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12小時後,解放軍駐澳部隊從關閘口岸進入澳門,數萬民眾自發前往歡迎。當時2歲10個月的他,也許正是那數萬分之一。

  其後的記憶就鮮明生動得多。今年9月剛剛參加工作的葉永俊,20年的全部時光幾乎都在學校裏,關於教育的記憶格外清晰。

  “很小的時候曾問爸爸:我是澳門人還是中國人?”葉永俊認真地説,對於一個無知幼童來説,這個問題深刻而難解。“現在已經非常清楚,當然是中國人。説自己是澳門人,就像説是上海人、廣東人一樣,更多的是強調地方特色,相當於老家的含義。在老家之上還有國家。”葉永俊肯定地説,周圍朋友都認為澳門跟國家是不可分割的,只因特殊歷史原因才成為特別行政區。

  對國家的了解既來自書本知識,也受益於多次內地行。中學階段,他參加“認識祖國、愛我中華”活動,先後到過武漢、貴州、南京、上海。16歲暑假,政府資助去北京4個星期,專門學習普通話,順便學習剪紙、國畫等傳統文化。

  根據澳門特區政府統計,自2004年至今,已有6.5萬名師生參與“認識祖國、愛我中華”活動。澳門的大中小學已實現升挂國旗全覆蓋。葉永俊説,他任教學校的小學部每週一升國旗時,學生們都會高唱國歌,認真的樣子令人感動。

  葉永俊畢業于澳門大學,他的高中同學全部升讀了大學。“在澳門,只要你想,就會有學上,關鍵看你是否適應學習生活。”他解釋道,澳門實行10年義務教育和15年免費教育。5至15歲的未成年人必須強制接受普及教育,特區政府和教育機構有責任提供保障。免費教育則自2007年起,拓展至整個正規教育內的15個年級,包括3年幼兒園、6年小學、3年初中以及3年高中。除公立學校外,特區政府也為納入免費教育學校系統的私立學校提供免費教育津貼,在沒納入免費教育學校系統學校就讀的學生,政府則發放學費津貼,且兩類津貼金額均持續提高。

  “上大學也不必為費用發愁,政府有很多資助方法。”為鼓勵和支援澳門學生繼續升讀高等教育課程,特區政府推出大專助學金計劃和利息補助貸款計劃,只要向與學生福利基金合作的銀行申請升學貸款,利息都會得到返還。政府甚至推出“大專學生學習用品津貼”,幫助大學生購買書籍、參考資料和學習用品。

  車雪芬:回歸帶來就業機會 職業發展超出想像

  車雪芬的回歸記憶是深刻而獨特的,那夜,她在交接儀式現場目睹了葡萄牙國旗的降落和五星紅旗的升起。“當時好激動,不知為什麼很想哭,也不知未來會怎麼樣。”

  輪廓分明的車雪芬屬於一個特殊群體:土生葡人。父親來自廣東省,母親來自葡萄牙。出生於澳門的她1999年正在讀大學四年級,以兼職工作人員的身份負責貴賓的接待工作。

  回歸前的澳門經濟低迷、治安很差,很多人對未來充滿迷茫。令車雪芬欣喜的是,由於國家一系列政策支援,澳門旅遊業開始迅速發展,帶來了龐大的就業機會,也增加了她的職業選擇。如今她已從普通職員成長為旅遊會展業高管。

  “剛參加工作時,澳門最多一次能接待50人規模的會議。現在我的團隊可以安排數千人參加的會議、論壇或者展覽。團隊裏也有更多本地年輕人成長起來。”她説。

  “最大的變化是城市風貌和國際知名度。”車雪芬説,回歸前路環和氹仔之間只有一座橋,現在兩者已連成一片,成為酒店雲集的金光大道。對外界説起澳門,也不必再解釋是距香港一小時水路的城市,可以直接説“我來自澳門”。

  “如果有人問我是不是愛國,我可以告訴他,我真的愛。沒有祖國,就沒有我的現在。”她説。

  陳樹榮:在澳門當老人很幸福 愛國愛澳愛自己

  20年前的回歸夜,時年58歲的陳樹榮在電視臺擔任直播嘉賓,解説了整個交接儀式。“確實感到很光彩、很激動。因為經過大家共同努力,澳門終於回歸了。”

  如今陳樹榮已踏入暮年,但依然身兼澳門歷史學會理事長、澳門經濟學會副會長、君亮堂出版社社長等多職。他平均每年出一本書,出版經費多來自政府專項資助。

  “在澳門,老人很幸福。”他説。政府提供的養老金、敬老金、長者津貼、醫療券等每月都有5000多澳門元,加上人人有份的現金分享,不靠子女贍養也能保證基本生活。

  治安好轉、經濟繁榮、生活改善……澳門發展超出了他回歸之夜的想像。身為歷史研究者的陳樹榮,將澳門的今天歸功於“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歸功於處理好了“一國”和“兩制”的關係。

  “沒有‘一國’就沒有‘兩制’,‘兩制’是在‘一國’之下的。沒有國家支援,澳門不可能發展。”在陳樹榮看來,無論過去還是未來,澳門發展都離不開國家支援,澳門應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給澳門的定位是: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這讓陸地面積只有33平方公里的澳門不再是小地方,對澳門的發展非常重要。“澳門對國家,也不能只是依靠、依賴,也有責任支援國家發展建設 ,維護國家核心利益。澳門人要相信,國家好了,澳門會更好。愛國愛澳就是愛自己。”

  老有所養、所醫、所樂、所學、所為,讓陳樹榮依然可以像年輕人一樣暢想未來:“希望可以再工作10年,專注研究歷史文化。”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