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經濟日報:讓南水永續潤澤北方大地

2019-12-12 10:27: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讓南水永續潤澤北方大地

  本報評論員

  一渠架南北,天河通水來。12月12日是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5週年的日子,滾滾清流,不捨晝夜,從江都抽水站、丹江口水庫一路北上,潤澤華北大地。“南水北調工程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道明瞭南水北調工程深遠的戰略意義。

  這是一個跨越世紀的調水夢。從設想到論證,再到實施,歷時近70年,中華民族實現了南水北調的偉大構想,南水如約而至。通水5年來,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經受住了各種困難和風險挑戰。工程運作平穩、水質穩定達標、水資源配置優化,有力支撐受水區經濟社會發展,改變了北方長期以來的水資源配置困局。這項偉大工程的成功,充分體現了中國智慧,彰顯了大國實力,證明了中國制度、中國道路的巨大優勢。

  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調水工程,南水北調工程體現了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顯著優勢。南水北調,跨越大半個中國,涉及沿線9個省市,各地情況不同、稟賦各異,必須統籌兼顧、各方協調。經過50年充分論證,工程指揮部門從50多個規劃方案中科學比選,東、中、西3條調水線路逐漸清晰,一張與長江、黃河、淮河、海河一起構成的四橫三縱的大水網編織而成。也正是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後,我國才正式具備了優化水資源配置的能力。

  作為世界上工程實施難度最高的調水工程,南水北調工程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千里調水的背後,是無數智慧與汗水的凝結。1000多家參建單位,紮根在近3000公里的工地現場,攻克一個個世界級難關;有關部門和沿線9個省市幹部群眾全力保障工程推進、20余萬建設大軍艱苦奮戰、40余萬移民舍家為國。實現世紀調水夢,正是全國上下連成一條心、擰成一股繩,讓創新活力充分展現,讓一切創造的動力競相迸發的最好例證。

  作為世界上覆蓋區域最廣的調水工程,南水北調工程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強人民福祉的顯著優勢。南水北調工程所經之地,有政治文化中心,有糧食生産基地,有地下水超採的創傷之地。如今,南水所到之處,水豐了、河清了、景美了,從原來的水源補充,逐步成為沿線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水源……這一切無處不體現我們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增強了更多百姓的獲得感。

  水資源格局決定著發展格局。作為解決我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的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南水北調工程為黃淮海流域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民生改善提供了強大保障,托舉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新時代治水方針指引下,南來之水必將為沿線地區的高品質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注入充沛水動能,築牢強勁水根基。南水北調工程,也必將是持續造福民生的“國之重器”。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