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是"雙刃劍":發掘區塊鏈潛力 警惕多種潛在風險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加強對區塊鏈技術的引導和規範”“要把依法治網落實到區塊鏈管理中,推動區塊鏈安全有序發展”。
目前,區塊鏈尚處於加速發展的早期階段,技術、應用前景廣闊,但風險同樣不容忽視。
謹防投資風險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係教授、中國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何平透露,區塊鏈産業勢頭火熱,不斷有新企業涌入賽道。“部分賽道參與者並沒有真正理解什麼是分佈式存儲,也並沒有理解區塊鏈如何促進商業模式提升。過度投資是區塊鏈産業當前面臨的風險之一。”
特別是打著區塊鏈概念,包裝成投資標的違法、違規項目,給社會帶來了傷害。
2018年8月28日,銀保監會、中央網信辦、公安部、人民銀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曾聯合發佈《關於防範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提示》,風險提示中提到,一些不法分子打著“金融創新”“區塊鏈”的旗號,通過發行所謂“虛擬貨幣”“虛擬資産”“數字資産”等方式吸收資金,侵害公眾合法權益。
如果應用區塊鏈技術不能給社會帶來正向效益的提升,那就不是好項目。何平認同這個觀點,“風險時刻存在,投資者應當謹慎,對諸多區塊鏈項目要仔細甄別。”
謹防金融風險
何平強調,市場上打著區塊鏈概念的詐騙行為層出不窮,引發的金融風險不容忽視,對於違法違規行為,監管機構要嚴格執法,懲前毖後,防範龐氏騙局出現。
中國人民大學大數據區塊鏈與監管科技實驗室主任楊東介紹,科技創新會帶來量變風險與質變風險。他舉例:金融科技會大幅降低資金提供者與需求者之間的連接費用,但金融風險的隱蔽性、突發性、傳染性和負外部性等特徵並不會消失。
“不僅如此,金融、技術和網路風險更易産生疊加與聚合效應,使風險傳遞得更快、波及面更廣,且在技術性風險、操作性風險與系統性風險等層面表現得更為突出。” 楊東説。
楊東還説,區塊鏈正在與不同技術之間融合,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之間的界限正在被模糊,其在金融科技領域引發的風險已經慢慢體現出來。
謹防監管風險
楊東認為,針對區塊鏈行業的快速發展,傳統監管模式應對乏力,資訊不對稱帶來的各類風險日益突出。
楊東指出,科技的變化日新月異,從而使得基於事實的監管路徑讓管理者應接不暇,監管的緊迫性會導致數據識別更加困難。
“在多變、複雜且破壞式創新頻發的時代,確定監管對象、監管時機和監管方式並非易事。”
在法律層面,楊東認為,通過傳統監管法律來監管區塊鏈行業發展存在一定滯後性,這點在區塊鏈技術應用的金融領域體現尤為明顯。
“監管原則整體上傾向於事後總結教訓型立法,此類傳統的審慎監管和行為監管的原則、理念甚至理論無法有效應對金融科技等各新業態的迅猛發展。”楊東説。
謹防技術風險
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發佈的《區塊鏈白皮書(2019年)》顯示,目前全球公開區塊鏈專利的申請數量高達1.8萬餘件,中國佔比超過半數,居全球第一。
白皮書同時也顯示,在專利授權方面,雖然中國當前區塊鏈專利申請量位居第一,但大多處於審查階段,授權專利多為實用新型、邊緣性的專利。
截至2018年底,全球有771件區塊鏈發明專利獲得授權,中國僅有53件。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軟體工程與評估中心主任周平認為,區塊鏈在技術層面存在多個風險點。公開透明和不可篡改是區塊鏈的主要特徵,隨著技術發展,新的隱私保護風險不容忽視。此外,當前諸多區塊鏈應用主要是基於對國外開源技術的改進、提升,大規模應用存在互聯互通風險,有可能形成眾多新的資訊孤島,甚至有可能在技術上受制於人。另外,要防止出現針對區塊鏈基礎設施的過熱投資,以免出現資源浪費。
監管如何科學有效
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普及和應用越來越多,除了技術層面的監管,法律和政策等制度層面的監管也變得越來越迫切。
楊東説,面對新技術帶來的新問題,亟須突破傳統監管維度,充分利用科技帶來的契機,解決監管中“治亂迴圈”桎梏,在促進創新的同時有效控制風險。
“科技已深刻地影響著法律和治理體系,堅持科技治理與法律治理相結合是重塑監管能力的有效方式。”楊東説,區塊鏈的影響不只在於生産力、技術層面的重構,更觸及生産關係層面、規則層面,影響利益的分配機制、利益的格局。
針對如何科學有效監管,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區塊鏈研究室主任李鳴認為,有關部門應建立完善的監管體系,利用法律法規明確主體責任,利用政策引導方向,科技管理並控制技術風險。同時,探索有針對性的監管手段和方法,對網路、硬體、軟體、資訊相關的服務提供商進行管理。
楊東還認為,監管部門要積極探索區塊鏈應用,有序推動這項技術的發展,並降低技術帶來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