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金點子釋放大活力 山東製造業闖出高品質發展新路子

2019-12-06 21:46:00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字號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12月5日訊(記者 郭文培)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創新,讓中國在70年間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煥發出蓬勃的活力和生機。12月2 -4日,“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網路主題活動記者團走進山東濟南、濰坊、青島5家龍頭企業,就製造業發展路徑開啟了一場探尋之旅。記者發現,在山東各大企業,頭腦風暴法已在一線基層員工中廣泛開展。在浪潮,一個金點子可以“售賣”500元;在濰柴,員工可以用自己名字命名工作室、專利……看似細微的創舉,卻無一不體現出企業為謀發展所做出的不拘一格的創新探索。

  在浪潮高端容錯電腦生産基地,展廳內一排排形狀各異的“工裝治具”格外吸引眼球。“這個工裝不僅解決了工人因每天平均要按壓400條記憶體、手容易受傷、離職率高的問題,而且大大提高了工人按壓記憶體條的效率。”浪潮製造工程經理羅希望告訴記者,過去工人們在組裝伺服器時,都是用手按壓記憶體條,記憶體條比較鋒利,按壓時間長會損傷手部,還容易劃破,效率也不高。於是,他通過反覆實踐,發明瞭這種通用記憶體條按壓工裝。這也是他進入浪潮申請的第一個專利,由自己的名字命名、名為“羅希望通用記憶體按壓工裝”,曾受到國家領導人的稱讚,在浪潮生産線工人中非常受歡迎。

  據了解,為鼓勵基層員工開拓創新,浪潮于2013年設立了專利獎勵制度,員工的創新成果可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並按等級給予相應獎勵。“我覺得這是一種鼓勵,一方面,用自己的名字命名,這是精神鼓勵;另一方面,一旦想法轉化成成果,公司會發獎勵。”羅希望略顯羞澀地介紹,他已拿到了上萬元的專利獎金。

  目前,浪潮已有200多項專利,其中,10余個專利為一線工人所有。

  在浪潮,一線工人發明專利的例子還有很多,消除靜電並不對産品産生影響的“趙永東靜電消除器”、便於傳遞的“楊紅波光碟防護碗”等等的小創新大改變已經成為浪潮的一種創新文化。據介紹,浪潮一線員工在本財年累計新設計工裝68類,與去年同期同比增加25類,為企業帶來了持續效益。

  一線員工專利創新不僅僅只有浪潮經驗。12月3日,“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網路主題活動記者團走進濰柴車間。濰柴十大工匠王世傑是創新代表之一。在濰柴模具鉗工崗工作的34年間,王世傑不斷創新操作法,解決了諸多行業難題,不僅提升了産品品質,還節約了生産成本,推動了産品的升級換代。

  “這個樹脂砂輪不用設備就可以對有缺陷的地方手工焊補,從而提高産品精度。”據了解,樹脂砂輪的改造應用是王世傑的獨創,每年搶修各種模具300余套,創造效益100多萬元。此外,由王世傑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于2014年成立,先後完成創新攻關項目125項,獲得山東省職工創新成果2項、濰柴創新成果20項、專利6項,創造效益1729萬元。其中電主軸自主維修項目打破了外資技術壟斷,填補了行業國內空白,獲山東省創新項目一等獎。

  在雷沃阿波斯智慧農業示範基地,同樣有著創新的身影。雷沃阿波斯技術研究院液壓電控中心主任王進帶隊研發的農機自動駕駛技術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可實現耕整、播種、噴藥、灌溉收穫等全程作業。目前,王進帶隊研發的無人駕駛拖拉機處於應用示範階段,預計3-5年可實現産業化。“我覺得公司的鼓勵員工創新機制不僅可以激發員工創新熱情和潛力,使其在工作中實現自我價值,同時,這也為打造公司産品持續競爭力提供了保障”,王進表示。

  不管是個人工藝專利,還是團隊科技專利,都是山東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的體現。當前,全球製造業進入新一輪技術升級週期,創新促進製造業重新洗牌,而要實現製造業高品質發展,離不開創新驅動。

  近年來,山東省委省政府精心謀篇佈局,引導企業從製造轉向創造,加大研發投入,協同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加快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山東製造”品牌,製造業向産業鏈與價值鏈中高端攀升,穩步實現高品質發展。據了解,2018年山東省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2.89萬億元,是“十二五”末的1.1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産總計10.23萬億元,較2015年增加87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9.27萬億元,實現利潤4872億元,居全國第三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5.26%,比上年提高0.25個百分點,企業盈利能力增強;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成本79589.5億元,較2015年下降37.7%,降成本成效明顯。

[責任編輯:劉洪羊]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