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減稅降費如何穩步落實 專家:財稅戰略仍要深化調整

2019-12-03 11:38: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減稅降費如何穩步落實

  在2萬億元力度空前的減稅降費背景下,部分地方財政財政有些“吃緊”。如何穩步落實減稅降費、持續增強企業獲得感成了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近日,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採訪時,聯辦財經研究院專家、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認為,要緩解地方財政壓力,讓企業享受改革紅利,財稅戰略仍要深化調整。

  個稅改革、小微企業普惠性減免、社保費降率、深化增值稅改革是今年超大規模減稅降費的四個組成部分,其中增值稅改革是“主菜”。增值稅是中國的第一大稅種,2018年增值稅收入超6萬億元,佔當年全國稅收收入比重近40%,調整起來影響深遠。地方“錢袋子”吃緊,和增值稅改革有很大關係。

  今年增值稅改革主要有四項措施,分別是降低增值稅稅率水準、擴大進項稅抵扣範圍、對生産生活性服務業進項稅額加計抵減、試行期末留抵退稅制度等。其中,前三項措施減少了財政收入,試行期末留抵退稅制度則增加了財政支出,一減一增對地方財政的考驗可謂巨大。

  增值稅納稅人當期銷項稅款不足以彌補其進項稅款時,其差額稱為留抵稅款。2018年以前,我國對增值稅留抵稅款不予退稅,而是讓企業結轉下期抵扣。這樣做相當於企業預繳稅款,佔用了企業現金流,對前期投資巨大的製造業、高科技重資産企業不利。

  為了減輕企業現金流壓力,2018年,我國開始對部分先進製造業等行業試點退還部分增值稅留抵退稅,今年則試行增值稅期末留抵稅額退稅制度。“這麼多年積累下來的留抵稅款,靠我們的一般預算是支撐不了的。”許善達此前曾表示,留抵稅款的總額官方並未公佈,但上萬億元肯定是有的,若不化解對未來政府收支平衡將帶來比較大風險,而企業因為預繳稅款也加重了負擔。

  中央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為緩解地方財政運作困難,今年10月,國務院時隔三年多再次調整中央與地方財政收入分配關係,明確在保持增值稅留抵退稅中央與地方“五五”分擔比例不變的前提下,增值稅留抵退稅地方分擔的部分(50%),由企業所在地全部負擔(50%)調整為先負擔15%,其餘35%暫由企業所在地一併墊付,再由各地按上年增值稅分享額佔比均衡分擔,墊付多於應分擔的部分由中央財政按月向企業所在地省級財政調庫。

  許善達則認為應該用更直接的方式,比如發專項特種國債,一次性把原來留抵需要退稅的全部退還企業。“實際上你把經濟看成一個整體的話,它沒有什麼差別,不過就是誰承擔融資成本的問題。企業預繳稅款是企業承擔,政府發債是政府承擔,但政府發債明顯利率低,社會成本也更低。”他説,據測算,通過政府發債的手段解決企業留抵退稅的問題能減少社會1000億-2000億元融資成本,這對企業來説就減輕了負擔。

  地方財政吃緊還跟中央、地方財政收入和支出的比重失衡相關。許善達指出,目前的財政收入格局是中央收入佔四成多,地方收入佔五成多,但是地方支出佔80%多。“等於地方每花一塊錢,需要中央轉移支付0.3元-0.4元。”調整的方向是中央要上收一些目前由地方來承擔的支出責任。許善達提到,這其中最大的一項本應由中央執行而目前卻由地方承擔的就是社保。

  “靠一般預算補貼社保是不夠的,現在中央決定劃轉國有資本進社保,10%應該是2萬億元,今年劃轉了6000多億元,明年要全部劃轉到位。”許善達認為,應該通過國有資本這個資源來進一步降低社保繳費率,“現在的繳費率仍然是偏高的”。同時,他建議,社保應由現在的分省統籌改為全國統籌,“中央把地方的支出責任上收,如果這個上收了,在收入比重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地方支出壓力就會大幅度減少,而且也相當程度上減輕企業的勞動力成本。”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均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