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美麗中國網路媒體生態文明行】“黑臭水”變形記——北海生態文明實踐篇

2019-11-19 16:5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11月18日北海訊 (記者 尹賽楠)“南山南,北海北,北海有綠水。”11月16日,跟隨“美麗中國網路媒體生態文明行”採訪團的腳步,記者來到素有“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美譽的北海,一同探尋這顆廣西南部“明珠”所走出的生態文明之路。

南澫中心漁港。(台灣網 尹賽楠 攝)

  從市區出發,驅車不過十公里,採訪團來到位於北海市西部的南澫中心漁港。這裡,是目前北海市內級別最高的漁港之一,也是全國首批的國家級中心漁港。步入漁港,迎面吹來的海風中飄散著陣陣魚香,湛藍的天邊與碧綠的海面交界處,一艘艘漁船緩緩駛入港內,當地漁民將一筐筐鮮魚蟹蝦搬運到岸上,儼然一派熱鬧的豐收景象。

  “放在3年前,這些還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北海市市政局副局長劉顯旭告訴記者,以前船上的漁民經常將生活垃圾、船艙油污等直接倒進海裏,造成水體嚴重污染,水質惡化。“2016年7月,北海市政府下達《北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北海市南澫漁港水體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開啟了一條生態文明建設的探索之路。”

  “針對南澫中心漁港水質污染的原因,我們採取‘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通過清淤疏浚、探源截污、垃圾清理、油污處理、網箱清理、綜合整治的六大具體做法,紮實推進港內黑臭水體整治。”劉顯旭説,現在漁港水質變好了,魚蝦的産量變高了,周圍的漁民也更自覺了,不會往海裏亂丟垃圾了。

水體整治後,魚蝦産量也開始變高。(台灣網 尹賽楠 攝)

  目前,南澫中心漁港已具備較強的服務功能,有效地緩解了北海市內港和電建港漁船擁擠壓力,對漁民轉産轉業,促進漁村漁民增收、海洋漁業發展,保護漁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産安全,確保社會穩定方面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告別了南澫中心漁港,採訪團來到了位於北海市濱海國家濕地公園的馮家江流域,而這裡的變化,同樣地覆天翻。

  “過去,馮家江流域共有大小363個排口,其中污水及雨污合流直排口53個,雨水排口23個,養殖場排口287個,蝦塘養殖面積近2000畝,養豬場約24個。僅雨污排水口,一年排入馮家江的污水就有約1650萬噸,相當於每天有24個標準游泳池的污水傾瀉進入馮家江。”北海北排水環境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慶習告訴記者,近幾年,馮家江水質逐年惡化,長期處於劣五類,濕地植被和水生生物受到侵害,生物多樣性下降,對出海口的紅樹林保護區和銀灘造成污染。

北海市濱海國家濕地公園馮家江流域。(台灣網 尹賽楠 攝)

  面對不斷惡化的水域環境,北海下定決心對馮家江流域進行生態環境治理。從2018年開始,北海市開始綜合整治馮家江流域生態環境。其中包括控源截污、內源治理、大冠沙再生水廠及補水管道、水利河道、生態修復、海綿城市、景觀及智慧水系八大工程。

  經過一段時間的整治,原先江畔2000多畝淤泥沉積、發黑髮臭的蝦塘早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煥然一新的濱海勝景——江面波光粼粼,沿岸青草鬱鬱,漫步其中,皆是泥土的芬芳。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也許,這就是馮家江流域治理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最生動實踐。(完)

北海市濱海國家濕地公園馮家江流域。(台灣網 尹賽楠 攝)

[責任編輯:尹賽楠]